老武汉夜色中巷子里的民俗与欢乐

2012-05-16 中国文明网武汉站 字号:[][][]  转发


  新吉庆街开街以后,变得异常繁华,如楚河汉街一样在夜幕中光彩夺目。各种高档的餐馆和西点店,让整条吉庆街成了汉口最美丽的饮食街之一。

  如今走进吉庆街,早已看不到当年横七竖八摆放的大排档桌子,和那些穿梭其间的艺人们。井然有序,没了喧闹和嘈杂,多了一份现代都市应有的安静。

  然而,对于许多老武汉人来说,那些光着膀子啃鸭脖子喝绿豆汤“咵天”的时光,只在墙壁上悬挂的黑白老照片中才能看到,那才是真正的吉庆街。

  老顾客 空气中弥漫着市井风情

  大排档一个挨一个,夏日的夜间,一不留神就会撞上光着膀子、吃得满头大汗还意犹未尽抓着烧烤大嚼的男子,间或一个穿着睡衣的嫂子从你眼前晃过,手里还端着冰凉的绿豆汤……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十数年前夏日的吉庆街,就是这般模样。

  “朋友来了,总会带他们去吉庆街。”39岁的李爽说,最原汁原味的吉庆街是老武汉人自发形成的,大热的天,汉口的巷子口里,成排成排的竹床阵,对宵夜有着特殊爱好的武汉人忙活完了,或者逛完了,就能一头扎进这巷子里,吃着、玩着、享受着烧烤凉菜、就着啤酒吃卤味。可能在外人眼中,这一切俗了点,也普通了点,彻头彻尾的市民气息,可唯有这样,才是生活的本来模样。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而言,瞬间就会被这种“熟悉感”征服,忍不住挽起袖子投身期间。

  李爽说,吉庆街的一天是从暮色阑珊的时候才真正开始,白天的吉庆街就是和所有小巷子一样的平凡巷陌。夜色降临以后,你顿时会觉得这条小小的街“活了”。

  一个个摊点几乎是趁你眨眼的功夫,就冒出来了;带着笑意的老板眼神里流露出的是一种“我家就是好吃”的诱惑;身边的食客,大着嗓门嚷嚷“再来一瓶”或者“还要20串”;本已觉得桌子挨桌子、摊点拥着摊点、人潮涌动拥挤不堪了,艺人们还能在其间吹拉弹唱、辗转自如。

  “那才是真正的老武汉的感觉。”李爽回忆,食客们一批批扎进吉庆街,又一批批离去,人总是不见少的,相约来此的人们,大笑着喝酒聊天,听着艺人们随性的表演,或者只是吃着东西看着别人乐呵,能从华灯初上直折腾到凌晨,感受到的是一股老汉口浓浓的市井风情。

  老艺人 走上大舞台,别了“草根味”

  进入5月,新街夜市没摆出来,艺人们正好偷得一些闲。然而,与过去相比,这些艺人变得轻松许多。如今,他们有了官方经纪人,每天的演出时间都有定数。“轻松是轻松,但找不到原来那种洒脱的感觉了。”几位艺人聚在一起聊天时会时常想起,当年到处游蹿在街头的宵夜摊前,扯着嗓子大声唱歌的时光。

  “我们为吉庆街的艺人发了正式演出牌,并将他们的简介放到餐馆的墙上,客人可电话预约艺人演出。”吉庆街管理方的工作人员说,今年3月底,吉庆街首批32位“官方艺人”通过选拔诞生,每个人可持证上岗,到吉庆街的夜市演出。

  “以前的大队伍,如今只剩32人。”老林是一位二胡演奏者,以前在吉庆街演出过,艺人选拔时没晋级,只能告别吉庆街的夜市生活。老林说选上的艺人都是吉庆街的名角,他们这样的纯草根都离开了。

  虽说有了大牌明星一般的“等活”时间,但以往那些相互拉歌逗乐的氛围依然在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当年,我们都是一边唱着一边拉客,客人觉得节目好就会叫我们表演。”“民乐三人组”的琵琶演奏者陈师傅已在吉庆街表演上十年,他还记得,那时表演组之间会暗自较劲竞争,如果看到别人生意好,他们就会在周围大声演奏拉歌,相互比拼,客人觉得有趣就会两边各点两首歌。“现在靠简介点歌,客人也不了解演出情况,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喜好。”陈师傅说,没有现场唱两句,客人根本无法知道哪组表演更出色。

  除客人点歌外,吉庆街管理方也会定期将挂牌艺人请到大舞台上去,集中演出为夜市助兴。“有了登台的机会,咱们是不是就不‘草根’了?”陈师傅说,到舞台上正式演出固然很好,但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脱离初衷的感觉。“我们不过都是些穿梭在大排档中间找点乐子的人,就喜欢凑热闹。”陈师傅很怀念那时相互拉歌扯着嗓子大闹到深夜的情景,那种热闹如今已经不再有了。

  老居民 变安静了特色在褪色

  读大学选择研究民俗文化的陶玲说,作为一个从小在吉庆街边长大的孩子,吵也吵了,闹也闹了,夜间安静了,人虽踏实了,可觉得这地“不像”吉庆街了。

  26岁的陶玲说,从记事开始,家里临街的窗子就是关着的,即便如此依然躲不开浓浓的油烟味,衣服更是不敢在外面晾晒。吹拉弹唱的声音整晚不绝,大人们和周边居民们投诉了一次又一次,吉庆街也整顿了一次又一次。

  “读书那会,父母总是恨不得能搬家才好。”陶玲说,虽然别人都一拨一拨往这涌,可他们这些真正的住户,巴不得能离开这里,整宿整宿的音乐吵闹声,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

  真正“安静”下来,是长江隧道开修以后,吉庆街一天比一天安静,哪怕新的吉庆街重新开业,也不复以往的热闹。

  “老人家踏实了,可这也不像吉庆街了。”陶玲有点遗憾,她说研究了民俗文化以后,她慢慢开始觉得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吉庆街存在的意义。

  人们已经在慢慢搬进高楼,竹床阵已经渐渐消失,人们开始不满光着膀子在街头晃悠的人,轻言细语说话被认为是优雅文明,吃饭也开始讲究情调,城市的特色正在迅速褪色,或许数十年后,走进任何一个城市,你都不会再有“特色”的感觉,每一处每一地,都是安静的、文明的。(记者 徐靓丽 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