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手册》编撰邀专家“把脉”

2012-05-15 中国文明网武汉站 字号:[][][]  转发


  城市管理管什么,怎么管,怎样才管到位了?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呼唤城市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市长唐良智多次强调,“城管革命”不是一次突击整治,而是高标准、常态化的城市管理规范,是城市管理理念、生活习惯和社会习惯的一次革命,要在实践中总结出“汉版”城管手册。

  去年9月,市城管委办公室启动城管手册编撰工作。今年2月,《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手册》在网上征求意见,广大市民热烈响应,纷纷建言献策。

  在充分吸纳群众意见基础上,全国首部综合性城市管理工具书——《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手册》,以及由其精编而来的“市民版”初稿出炉。

  普通版的《城管手册》,内容涉及19个市级职能管理部门,涵盖市政设施、园林绿化、湖泊水务、环境保护等22个城市管理项目,共计164个城市管理问题,对每个问题都有详细的规范标准以及责任部门。如清扫保洁,规定一类主干道每公里果皮数量不能超过2个,烟蒂数量少于2处,由城管局负责;噪音管理的责任单位为环保局,居民区白天不能超过5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5分贝。

  市民版的《城管手册》则更像一部“生活宝典”,如发现门牌标志错误,洒水车作业扰民如何投诉?用水、燃气出现故障怎么解决?还有武汉社保、医保、婚姻等事务办理地点及联系电话;有包括本报在内的所有在汉电视、报纸媒体的热线电话。除提供便民服务外,也宣传了市民应该遵守的文明行为规范。

  近日,市城管委办公室邀请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共同研讨如何完善这两本手册。正式定稿后,将向市民免费发放。

  发言节选:

  《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手册》的编撰,无疑是政府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有益尝试,为政府管理人员和市民提供了一本工具书。

  《手册》顺应了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的需要,顺应了“城管革命”,顺应了民心和建设“幸福武汉”的需要。

  全国许多城市都有管理手册,但推行这种综合管理,既约束管理者又方便广大市民的整合版、浓缩版的管理手册还不多见,具有一定的原创性。

  《手册》具体、生动、实用,尤其是市民服务手册,图文并茂,一看就明白,一学就能做。

  当然,从管理手册到管理行动,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一是要加大对《手册》的宣传,提高知晓度,使《手册》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二是要加大对《手册》的解读,提高认同度,只有达成共识,才有自觉的执行;三是要加大对“大城管”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手册》试行版。

  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武汉市民编辑《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手册》是一件好事,为加强城市管理部门与市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沟通基础,让市民更了解城管工作。为使《管理手册》更好地发挥作用,我提以下建议:

  首先, 《手册》第三部分的“制止行为”可以改为“市民须知”或其他表述,在这部分少用或者不用“禁止”之类的词语。以温和的说理态度,告诉市民遵守城市行为规范。

  其次,武汉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手册》是否可以出版外文版本,如英语版本,或者中英文的双语版本。

  最后,《手册》的发布可以考虑商业化运作,减轻政府负担。比如不同类型的手册可以和各种经济实体联合,适当以广告形式弥补经费不足,以求长期可持续发展。

  编撰《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手册》是武汉市城市建设史和城市管理史的一件大事,是武汉城市综合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重要标志。

  作为具有基础性、规范性、指导性、倡导性的城市综合管理文本,要尽可能实现市民的广泛参与,真正体现共建共创共管共享的理念。建议将《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手册》(市民版)改名为《武汉城市综合管理市民知行手册》;建议将集成管理作为实现城市综合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所谓集成管理,就是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整合集成各种资源,拓展管理视野和疆域,提高各种管理要素的融合度,增强系统的集成效应。武汉应努力实现人才、技术、资源、资本、信息等要素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实现“先理后管”、“管理有序”、“管理互动”和“管理有度”。

  强化集成管理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得力抓手,也是加快复兴武汉的有效工具,更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城市综合管理的重要途径。

  武汉推出《城市综合管理手册》(专业版、市民版),在创新城市管理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体现。我认为,在关注特殊群体这个问题上,还应加强。

  目前,武汉市约有200多万流动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1/5。而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又是主体。因此,创新城市管理,就必须高度关注农民工群体。

  武汉市作为全国试点,从2011年3月15日开始,对流动人口实施《武汉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持有“武汉居住证”的非武汉户籍人员,可享受10项武汉市民待遇。其中,安排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国家规定的计生服务,享受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参加劳动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申办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登记,均受到农民工和其他流动人口群体的欢迎,使他们增加了对武汉市的认同和情感。

  据了解,至今年4月初,武汉市共办理居住证117万张,持证人员已占流动人口的50%。这个巨大的成绩同时也意味着,还有约50%的流动人口未办居住证。因此,在市民手册上,建议增加关于办理“居住证”的内容,如持居住证可享受哪些权利,如何办、在那里办等等。

  另外,如何推动市民包括新市民,即持武汉居住证的农民工等流动人口有序参与到城市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来,也是需要认真改进的。

  武汉市在推行“大城管”的城市管理格局下推出《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手册》管理人员版和市民版,分别对城市管理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管理权限、管理内容等进行规范要求和说明;对广大市民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常见问题给与了解答,这应该说是推进“大城管”的一个有力手段和做法。

  《手册》管理人员版囊括了多部门参与城市管理的职责、性质、服务内容、办事承诺等,它既是基层城市管理者的工作指南,也是全体城市管理者对广大市民的服务承诺。这本手册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特别关注。作为武汉的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生活需求和老市民是有差别的,建议增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特别关照,重点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等方面给与充分说明和特别关照。

  《手册》市民版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配以生动活泼的漫画,很清新,很有亲民的感觉。但也有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我个人的看法是,语言叙述禁止性语汇过多,倡导性用语太少。建议把市民版改为“市民日常行为”、“市民服务指南”和“市民投诉指南”三个部分,这样体现出了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市民行为规范性和市民参与的导向性,既亲民又实用,一定更会让广大市民喜闻乐见。

  前面几位专家的发言都很不错,我想从另外角度谈几点意见:

  一、科学处理工作手册与服务手册的关系。用于有效规范行政执法机关职权范围、职权行使程序的手册,与规制市民行为、指引市民办理各项关涉行政事务以及依法监督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职权的手册,应该合理区分,不能笼而统之的大杂烩,模糊焦点。

  二、因应不同情势,合理发挥纸面手册与手机通讯、电子视频、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纸质宣传手册具有制作成本高、更新周期长的特点,如果耗费巨资印刷数量庞大的手册,未过多时就因内容陈旧变为具文,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金钱,且会透支政府信用。

  三、坚持法治观念,强调制度创新。城市管理如不以法治为准则,则其实效既不可能持久,又可能因管理的“人治性”引发社会危机。

  《城管手册》的编写是很有必要的,既是依法治理城市的需要,也是满足广大市民的需要。我们的城市和国外比起来,在硬件设施上并不差,差的是软件,差在城市的管理上。《城管手册》中的标准是很高的,有的和国外的要求是一样的,有了高的标准,下一步就是要落实,让手册中的要求变为现实。

  《城管手册》的制定,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也与市民利益息息相关,市民有义务参与制定,体现“我的城市我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今年1月10日,我在汉网发帖:“汉版城管手册怎么制定?请汉网网友各表高见。”网友积极参与建言。我建议将健身器材管理补充进《手册》。现在,这项建议加入了新修订的城管手册中,感觉城管局非常重视市民建议。

  另外,补充几点建议:

  其一,我市地铁建设步伐加快,在编制相关管理条文时,要加进城市地下空间(包括地下轨道交通、隧道)的管理内容,要有超前意识。

  其二,城管综合手册和市民版手册,要注意节省印刷、发行开支。除部分便于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以及馈赠外地友人外,文字部分的纸张可用普通纸,市民版的插图适当精减。

  武汉在全国首次编著城管手册,是武汉市管理制度化的一个标志,表明城市管理理念与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这个意义非同一般,可以影响我市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制度化建设。比方说,交委可以编写《武汉市公共交通手册》、旅游局可以编写《武汉市旅游手册(指南)》等,一方面宣传了武汉,另外也能有效服务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