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焦点大图

废旧物品变饰品 生活垃圾分类渐成武汉市民新时尚

2018-12-11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广告纸制作的“动物”吸引居民目光 图片来源:人民网

  冬雨萧萧,落叶飘飘,江城景更浓。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博大城市星座二楼的63岁杨业芬婆婆家,约5平方米的阳台,除了种植芦荟、菊花、吊兰外,还种有大蒜和红菜薹,俨然一个微型的开心农场。“我用的肥料是湿垃圾(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制成的有机肥。”杨婆婆说,“一天不分类,都不习惯了。”

  像杨婆婆这样的市民,在武汉市相当普遍,260多个社区、840多个小区、330多个行政村、200多万人参与其中,每天干湿生活垃圾减量1000吨,生活垃圾分类渐成市民生活新时尚。

  今年前三季度,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考核通报中,武汉市的排名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住建部肯定,并在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青少年志愿者宣传垃圾分类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陶常宁 摄

  接地气的武汉模式

  今年1月19日,武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动员部署大会,吹响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号角。

  不到11个月的时间,12万多个标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的垃圾箱,摆放到居民门栋周边或小区集中区域。

  望着这些垃圾箱,居民不禁问:该怎么分,又该怎么投?

  实地探访“四新模式”,或许能解答这一疑惑。

  在武汉市汉阳区四新街金地澜菲溪岸小区28栋2903室,物业管家殷依主动上门,将一个月的厨余垃圾袋和其他垃圾袋,发放给业主张先生。

  殷依发现,张先生家一个装“其他垃圾”的桶里,有一个苹果核,“这个应该放在厨房里的厨余垃圾袋中。”“呀!分错了。”张先生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戴上透明手套,将苹果核重新放到厨余垃圾桶内。随后,殷依还发现茶叶残渣也放进了其他垃圾袋中,便帮助张先生放入厨余垃圾袋中。“你家如果生活垃圾分类分得好,我们将奖励一定的物业费或停车费。”汉阳区四新街副调研员高联对张先生说。张先生连声说“好”,并表示全家一定对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册做好家庭分类工作。

  在张先生所在门栋旁边,放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桶,每天早上7时至9 时,晚上6时至8时,都会有督导员值守,对居民家中投放的垃圾进行初检,发现分类错的,现场教居民进行正确分类。

  环卫保洁员兼垃圾分检员刘玉珍说,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起初分类都不够准确,经过一两次现场指导后,分类准确率明显提高。

  在她说话的时候,一位婆婆过来向其它垃圾箱中扔了一袋垃圾,眼尖的刘玉珍发现,其中混杂了菜叶和果皮。她连忙打开垃圾袋,重新进行分检。“我们是最后一道把关人,因此,既要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又要及时发现问题,指出居民分类中存在的误区,做好宣讲工作”。

  汉阳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金地澜菲溪岸有5000多户居民,城管联合街道与小区物业公司,通过培训物业管家和环卫分检员,让他们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然后再请他们入户,有针对性地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提高知晓率与参与度。

大学生志愿者宣传垃圾分类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分类获积分可兑换日用品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家住武汉市洪山区岳家嘴省直机关职工小区二期的谈大中老师,将一捆书报,拿到小区羽毛球场旁的可回收物分类箱旁。

  刷卡后,纸张投放的容器缓缓打开,谈老师熟练地将书报放了进去。十几秒钟后,他的手机短信提示,这捆书报重达4000克,积分240分,“半年多时间,我家积分达到3000多分呢。”谈老师说,随着积分的增加,他感觉这是为环保作出了一点贡献,十分开心。

  湖北村口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孙庆华告诉记者,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小区居民养成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

  在他说话的时候,分类箱显示红灯,“这是提示箱子里已装满,需要及时清运走。”不一会儿,一位巡检员来到箱体旁,对投放的纸张类进行核查。

  谈老师说,他曾有一次没有将垃圾袋的口扎紧,很快收到短信提示。孙庆华说,这是指导居民及时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硚口区融侨锦江小区,居民扔一袋厨余垃圾都会获得积分,并可以兑换米、油等生活日用品。

  而湖北村口环保科技公司称,居民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则可在网上选购5000多种日用商品。

  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因势利导,倡导社会企业为居民建立绿色账户,让居民感到,在自家积分不断上涨的同时,也提高了为环保作贡献的指数。

  别以为在武汉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城里人的事,在武汉新洲、蔡甸、江夏区等试点的农村地区,几十座阳光房和堆肥点,可处置易腐垃圾,然后变成肥料,回到田间地头。

  新洲有些街道,定期回收村民上交的电池、农药瓶等有害垃圾,避免污染土地。

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街举行首届生活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 图片来源:人民网

  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在延伸

  从生活垃圾收集到绿色运输,再到末端处理,武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活垃圾收运链条。

  按照计划,到2020年,武汉市垃圾分类的社区和行政村的覆盖面达到85%。明年,江城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行政村都将增加。眼下,武汉垃圾分类收运链条正在延伸中。

  500吨污泥与厨余垃圾处理厂,选址东西湖区,目前正在建设中。

  建成后,吃进污泥与厨余垃圾,可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沼气经过提纯,可以给出租车加气,而肥料则重新入田,变废为宝。

  居民家的厨余垃圾,其实大有用途,武汉市将建专门的处理厂来变废为宝。目前,选址蔡甸区千子山的1000吨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完成可行性报告,只待开工建设。

  据介绍,达产后,沼气可用来发电,沼渣则变成肥料。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居民在搬迁新居后,丢弃的家具,多数时候送进了垃圾焚烧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武汉市计划陆续在城区设立大件垃圾处理中心,通过拆解、破碎、综合利用等途径,最大化物尽其用,节省资源。

  目前,江汉区、东西湖区已率先启用大件垃圾处理中心。

武汉市民进行垃圾分类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刘斌 摄

  生活垃圾分类渐成居民新时尚

  武昌钢苑小区离退休干部职工自发组织起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实现全覆盖。

  该小区居民刘先生介绍:“垃圾分了类,小区环境还真是不一样。”他说,过去起风时,垃圾箱内的塑料袋满天飞,如今,一天两次清运,垃圾箱不再散发异味了,也没有出现塑料袋满天飞的现象,“垃圾分类,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3年多前的一场回收品音乐会,让武汉市民仍记忆犹新。

  2015年7月7日,来自法国的两位音乐艺术家弗洛伦斯克洛斯、本笃·布兰与江汉区的6名环卫工一道,用废弃的饼干盒加上木棍和钢丝制作而成的小提琴,悠扬动听;环卫车废弃的油箱加工而成的大提琴、旧报纸制成的萨克斯,吹出悦耳的音乐。

  参加音乐会的市民说,既欣赏了一场美妙的音乐盛会,又上了一堂生动的垃圾变废为宝的环保课。

  不少市民在生活垃圾分类开始后,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

  武昌区城管委党委书记张琳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在她的带动下,部分环卫工学会用果皮制作酵素,达到减量目的。

  郑佑芳和熊燕是武昌区石洞街环卫所的两名环卫工。她们将捡到的废旧挂历、广告纸、烟盒利用起来,制作成青蛙、龙虾、招财娃娃、莲花灯等形态各异的工艺品,成为当地有名的折纸达人。

  武昌城管的环卫师傅们,他们向郑佑芳和熊燕学艺,用旧报纸、废弃矿泉水瓶、废弃一次性餐具等,制作成各种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首义街76岁的退休医生周钟英,用废广告纸、废布等制作的孔雀、小猪等作品,让围观居民啧啧称赞。

  周钟英说,这些工艺品,既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性情,又能实现垃圾再利用,可谓一举多得。(楚天都市报 记者卢成汉 通讯员刘英)

[责任编辑:肖偲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