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武汉要闻

武汉:建设“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谋绿色福利

2020-08-28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良好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谋划“十四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经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艰难考验后的恢复发展之年。为切实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篇文章,武汉市水务部门坚持以长江大保护为担当,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总领,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为目标,致力高质量发展,加紧谋划“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以最大决心守住绿水青山。

  以江为轴、南北两岸对峙,江河交汇、河湖联通。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格局,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武汉江滩。如今,经过多年蜕变,武汉江滩已从防洪岸滩变身百里画廊,并逐步以更加开放、国际化的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形象呈现。

  目前,武汉正在规划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长江段上至白沙洲、下至天兴洲,汉江段上至长丰桥、下至河口,两岸腹地分别延伸至汉口中山大道、武昌和平大道、汉阳鹦鹉大道。

  根据规划,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将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沿江岸线管理,严控景观视觉廊道,注重空间留白;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沿途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让城市记忆得以传承,让市民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滋养;同时注重旅游景点的包装推介,造福市民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

  “打造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是亲水与亲民理念的双重体现”,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认为,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目的是让自然、城市与人之间形成亲善如水般的关系,让老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据介绍,围绕滨水生态绿城这一目标,武汉市水务部门今年将把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突出水旱灾害防御和“三清”行动治理重点,打造安全、民生、生态、法治、智慧五个水务,在确保全面完成水务“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科学编制好水务“十四五”发展规划,不断开创全市水务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化”大武汉提供坚强的水务支撑。

  科学防洪

  成功应对罕见持续暴雨洪水严峻考验

  武汉持续巩固防洪保安体系护一城安澜

武汉江滩已从防洪岸滩变身百里画廊。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郭良朔 摄

  2020年,武汉遭遇了复杂严峻的汛情。长江汉口站水位最高达28.77米,居历史第四;汉江持续超警戒水位,府澴河、滠水、斧头湖、鲁湖等部分河湖超保证水位。全市上下按照“二级响应一级战备”全力应对,确保了江河不决堤、湖库不溃坝、城市不内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损失。

  在历史罕见持续暴雨洪水中,武汉多年来形成的责任、工程、预案、测报、调度五大防洪保安体系经受了考验,并不断巩固、显著提升,确保了江河安澜、城市安全。

  今年,预测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加之疫情对备汛工作造成一定影响,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十分严峻。坚持抗疫防汛两手抓,早在今年3月,全市就开始健全完善防大汛排大涝的指挥体系。在过去多年责任体系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市、区两级建立“双指挥长机制”“双防办主任机制”,又进一步压实了“一把手”责任,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

  3月12日,全市水务干部职工就根据市防汛备汛工作视频部署会要求,从战疫一线回撤,全员转战防汛战场。61个防洪重点项目率先复工复产。经过超常规推进,61项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在汛前完成度汛准备,工程体系进一步夯实。

  “其间,我们还完成了各类预案的编制。”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防汛不能没有指挥棒,在全面分析历年抗大洪排大涝经验,系统梳理历年防汛应对措施后,我市组织修订完善《武汉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武汉市抗旱预案》等总体预案,并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超标洪水防御预案、5个蓄滞洪区运用预案、城市防洪圈垭口封堵预案、重点河湖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等各类预案。

  对比过去,测报体系在今年汛期的作用进一步放大。经过不断的信息化建设,全市共有6万余个视频监控点基本覆盖我市长江、汉江、中小河流、水库以及重点水系湖泊港渠及市区道路、重要工地、重点单位。利用无人机航拍、5G等技术回传的水情、雨情、渍情、工情等各类信息数据,有效打造防汛敏锐“耳目”,提升了防汛的支撑保障能力。

  汛情就是命令。在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全市坚持每天早7时30分视频点名督导,每晚7时视频会商调度,并以问题为导向,分专题开展研究,组织专家会商提出应对措施,共解决闸口封堵漏水、民垸行洪、退水崩岸等近100个易对防汛排涝造成隐患的疑难复杂问题。精准可靠的调度体系为城市安全、人民生产生活有序正常贡献力量。

  精准排涝

  迎战超长梅雨季 无一考生因渍水误考

  城市排涝交出不俗答卷

  今年武汉的“暴力梅”来势汹汹,梅雨季足有43天,成为24年来最为漫长的梅雨季。梅雨总量达892毫米、居历史第二;江夏区乌龙泉站日降水量达472.3毫米,创下历史之最。其间,8轮暴雨一轮接一轮袭来,没有喘息,全市外排泵站累计抽排超30亿立方米雨水、湖水,实现了“暴雨随降随排、湖水随排随降”,有效地调控了湖泊水位,降低了中心城区渍涝风险,无一中考、高考考生因渍水误考。

  今年4月底,与汉阳地区排涝密切相关的泵站——东湖低排泵站在汛前投入使用,中心城区外排能力由2016年的980立方米/秒增至1960余立方米/秒。此外,周家河泵站、李家墩泵站、童家湖泵站、武湖二泵站、武湖三泵站、金口二泵站、谢八家泵站7座新城区新建泵站主汛期前陆续投用,共新增排涝能力486立方米/秒,全市新城区总排涝能力达到1671立方米/秒。

  设施硬件能力实现倍增,青山港、东湖港、沙湖港、南湖连通渠、巡司河二通道、夹套河箱涵等一大批主干排水通道相继打通,中心城区排水防涝骨干体系基本形成。

  “2019年底,我们启动了2020年排水防涝备战。”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称,通过“清管渠、畅排水、减污染”活动,全市对主次排水管网及立交桥下等低洼地段顽固性渍水点等薄弱环节进行全面疏捞维护。到4月30日,冬修工程“欠账”全面结清,全市共疏捞维护管网3000余公里,更换维护各类井盖20余万个。

  汛前,市水务部门修订南湖-汤逊湖、东沙湖、蔡甸-东湖水系调度方案,完善易渍水点“一点一策”,不断提高应急排涝能力。修订完善新城区12处水系2020年排涝调度预案。

  城市排涝统筹联动机制不断完善,武汉建立起城市排涝部门联动机制。强降雨期间,气象、水务、交管、城管等部门围绕预报、预警、发现问题、通报渍情、清堵排堵、应急抢排等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保障城市排渍安全。

  设施给力、预判精准、调度科学,全市“一盘棋”积极应对梅雨期8轮强降雨,百姓感受真切,“今年渍水少多了”。

  系统治污

  “三清”行动、“三湖三河”流域

  系统治理如火如荼

  今年6月10日,市水务执法总队执法管理二队执法人员来到武汉鑫欣文贸易有限公司现场执法。涉事单位因违规排放污水,被要求立即停止违规行为并尽快整改。“你们周边就是重点整治的湖泊,污水直接排放,会让水体受到污染。”执法队员现场宣传了法律法规后,将“责令停止水事违法行为通知书”递交至涉事单位负责人手中。

  治水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算政治账,也要算民生账。一年来,武汉持续聚焦新时代治水思路,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三清”行动。

  强力“清源”,开展全市河湖流域排水户调查登记,摸清底数,对各类违法排水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并督促整改。强力“清管”,建立全市雨污管网“一张网”,加快全市建成区管网混错接改造,推进雨污分流、隐患修复和清淤减污。强力“清流”,重点推进河湖岸线违法建设整治、河湖水域岸线垃圾清理、河湖生态空间恢复。

  “‘三清’行动的目的是为了系统治污”,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以此为目标,“三湖三河”流域系统治理也在全面推进。按照部署,全市将加快“三湖三河”流域治理规划相关项目落地工作,推进区级流域规划编制,逐步建立市域范围的流域治理工作格局。

  巡司河是武昌南部地区重要的排水通道,北起武泰闸、南至青菱河,全长9.2公里,河面原上开口宽20-40米,主要功能为城市排水和行洪通道。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开门治水、流域治理、水城同治”治水思路,全面谋划推进巡司河流域治理工作。

  按照《巡司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巡司河流域治理项目清单已经形成,各治理项目将按照“市、区统筹,分批推进”的原则分期开展。

  眼下,包括巡司河在内,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治理、南湖水环境提升、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均在同步推进。

  在青山北湖畔,国内一次性建成最大规模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已进入收尾环节。负责人称,一直以来,武汉始终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治水”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攻坚突破。

  截至2019年底,全市污水总设计处理规模达363.5万吨/日,其中中心城区310万吨/日,新城区53.5万吨/日。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6.5%。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优质保供

  优化供水系统布局

  年内完成300处老旧社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进入8月,武汉迎来持续高温,城市供水保持高位运行。迎战高温大“考”,市水务部门系统谋划,积极推动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江夏区大桥路附近的和平转压站投入运行。这座转压站具备45万吨/日的转压供水能力,可将金口水厂的出厂水分两路运送至大武昌地区,既确保金口水厂的产能得到充分释放,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白沙洲水厂的供水压力。

  “和平转压站的投运是全市加快实施供水水源大整合、供水布局大调整、制水工艺大提升、供水管网大改造的缩影。”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今年将继续优化“全市一张网”供水系统布局,推进阳逻二水厂新建、白沙洲水厂扩建工程,在已完成平湖门水厂功能调整的同时,推进白沙洲水厂取水改扩建工程建设。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围绕这一目标,武汉市在全国率先成立“获得用水服务中心”,搭建“用户说了算”服务评价体系。去年10月28日,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武汉市优化“获得用水”营商环境做法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交流。今年以来,武汉市持续深化全市“获得用水”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同时,及早落细落地用水优惠“减、免、缓”工作,为疫后重振提供保障。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工作影响,今年我市二次供水改造启动时间延迟,入户协调难度增大。市、区两级水务部门攻坚克难拿出项目清单,加大社区、居民沟通协调力度,按照“分批设计、分批立项,分批实施”原则加紧推进,年内再完成300处老旧社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7月14日,知音西苑、武房二期等4个小区的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完成移交。知音西苑小区是汉阳区二次供水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也是截至目前武汉市改造小区中体量最大的一个。该小区房屋老旧,地下管线错综复杂,人流量密集,车辆繁多,施工难度大。经过90天攻坚克难,小区所有供水设施完成改造升级,庭院管、楼栋立管、远传智能水表更换一新,转压泵房和水箱新建完成。

  “供水是离百姓最近的领域,与百姓基本生存权益息息相关。”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武汉聚焦城市与乡村之间供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城乡统筹,全力保障“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正全力推进,今年将全面完成三年建设任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长江日报 黄师师 黄金波 廖宇智)

 

[责任编辑:蔡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