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 武汉持续振兴戏曲“大码头”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2023-08-11 武汉文明网 字号:[][][]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加快打造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202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征集和网络传播,特开设本专栏择优分期发布,予以集中宣传展示。

  武汉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多措并兴振兴武汉“戏码头”,展现中华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精髓,让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打造精品力作,攀登戏曲创作新高峰

  坚持将繁荣创作作为戏曲振兴的基础,实施汉派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工程。一是建“机制”。建立创作调研调度机制,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带头抓选题剧本、带头抓剧目进展、带头抓作品质量,形成“演出一批、排练一批、创作一批、征集储备一批”的良好创作态势。截至目前,武汉市已有27个戏曲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数量位居同类城市前列。二是创“剧目”。京剧《母亲》获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汉剧《夫人城》担纲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闭幕演出,湖北小曲《鹤归来》获第十九届群星奖,杂技《扬帆追梦·浪船》获第十一届杂技金菊奖,湖北小曲《党员》获第十二届曲艺牡丹奖(表演奖),不同剧种百花齐放、绽放全国舞台。三是出“典籍”。成立武汉戏曲保护传承研究中心,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武汉出版社广泛合作。推出《漫说武汉戏码头》《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汉剧/楚剧》《汉派小品集》等理论著述。邀请知名戏曲专家编撰《汉剧艺术大典》,支持评书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出版武汉京、汉、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

沉浸式京剧演出《一丈青》

  培育精英人才,构建戏曲队伍新格局

  坚持将人才培养戏曲事业的关键,分层分类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塑“角”。完善“以戏抬角、以角立团”机制,为梅花奖得主“量身排戏”。出台戏曲艺术家和骨干尖子补贴办法,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举办展演、组织研讨。大力推介名家名剧,推荐杂技大师夏菊花、评书大师何祚欢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二是引“援”。聘请全国戏曲专家名家来汉收徒传戏,参与重点剧目创作,从全国各地引进11名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补齐行当、强化阵容。三是育“苗”。为新人排新戏、搭舞台,推出由青年京剧演员骨干创排的沉浸式京剧《一丈青》、汉剧《贵妃醉酒》,打造出圈爆款年轻态戏曲作品。巩固深化戏曲院团、市艺校戏曲定向班,做好院团招生工作,整班吸纳、整团培养,夯实戏曲人才基础。

“戏曲进校园”展演活动暨《戏曲大课堂》上线仪式

  聚焦青少年群体,激发戏曲传播新活力

  坚持将“戏曲进校园”作为戏曲普及传承的重要抓手,创新形式、寓教于乐。一是宣传开道。戏曲进校园启动第一年,推出“千校千场”普及活动,组织戏曲院团、戏曲名家走进全市中小学,送演出、办讲座、交流互动。在全国率先推出《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开办“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推动戏曲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二是数字赋能。创新推出“戏曲进校园”云课堂——《戏曲大课堂》,融“讲演学”一体,囊括武汉地区主要戏曲种类,已创作课程过百节,通过教育云平台覆盖全省中小学,被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优秀少儿节目。三是以赛促学。在全市举办“我们都是戏剧大师”校园课本剧艺术节、“戏曲进校园”夏令营、戏曲广播体操大赛、戏曲优质课大赛、“戏曲进高校”竞演,推动戏曲活动火热开展、戏曲文化广泛传播。

革命题材京剧《母亲》

  坚持为民导向,厚植戏曲发展新沃土

  坚持把群众叫好、市场叫座作为戏曲发展的重要目标,让戏曲艺术走进市民、融入生活。一是繁荣市场。承接国家级戏曲活动,成功举办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全国汉剧艺术展演交流。创办并连续举办十一届“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超过百位戏曲“梅花”来汉演出,再现“戏到汉口火”的文化盛况。以建设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为契机,打造“武汉文惠通”平台,市属戏曲院团“周周演”坚持惠民票价,推出黄鹤楼汉剧剧场、戏曲大码头长江剧场等景区演出项目,推动看戏成为文化生活新风尚。二是打造阵地。高起点规划武汉戏曲艺术中心,选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月湖之畔,打造集大剧院、博物馆、传习所、体验馆为一体的戏曲大码头地标。提档升级武汉剧院、琴台大剧院,建成开放临空港大剧院,新建一批特色戏曲口袋公园。三是服务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办好“谭鑫培杯”京剧票友艺术节、武汉高校大学生戏剧节,把戏台交给群众,引导戏曲群众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常年活跃的票友逾1万多名,具备相对固定场所、常年坚持活动的民间戏曲社团组织百余个,京汉楚剧票友群和票友社团遍布三镇。(武汉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叶召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