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武汉各区在行动

2021-03-30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3月29日上午,武汉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会议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未来五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十个主攻方向,推出了全市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

  全市各城区(功能区)的主要负责人纷纷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以永葆攀登高峰的豪气、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气、激发自主创新的志气、提振敢闯敢干的胆气、保持奋勇争先的锐气,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步伐,开展特色创新,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坚实支撑。

  东湖高新区: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东湖高新区将认真落实大会精神,继续强化创新引领,努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表示,将抢抓重大机遇,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该区将坚持把武汉东湖科学城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引擎”,立足现有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密集区,拓展新兴产业转化区,带动“武鄂黄黄咸”辐射区,完善大科学装置、科研创新、产业转化、科技服务等功能分区,打造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撑、全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耀眼明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部布局的“王牌主力”。

  该区将坚持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作为全省科技创新高端化、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主平台,重点抓好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规模化量产,着力提升解决“卡脖子”问题能力。

  东湖高新区已出台《关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即光谷“高企十条”,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并推出“硬核科技十条”,每年将安排5个亿的预算支持“硬核”企业。

  武汉科技创新大会现场。记者胡冬冬 摄

  武汉经开区:构建产业创新大走廊,高新技术企业将达3000家

  “武汉经开区‘五年再造一个车谷’,将致力于打造‘3+N’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创新大走廊。”29日,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彭浩表示,今后5年,该区将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成立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行业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突破100家;同时,大力推进“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武汉中科先进院、哈工大机器人武汉创新研究院和武汉智能控制工研院快速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15家。

  武汉经开区还将探索具有“中国车谷”特色的双创发展模式,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双创孵化平台达到5个。实施“上市培育”工程、名企名品名家工程,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头部企业;以“十亿企业、百亿行业”为目标,支持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力争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东西湖区:围绕网谷目标,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

  “我们将紧紧围绕‘网谷’目标定位,积极发展超算、数字、智能制造等产业,积极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东西湖区委书记杨泽发表示,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指明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方向,坚定了发展信心。

  目前东西湖区内,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建设的湖北省汽车车身轻量化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3家中心获批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凌云科技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建设的武汉市飞机智能检修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6家中心获批为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未来东西湖区将围绕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围绕“1+3+N”重点产业布局,力争五年内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千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

  二是加快推进一批“双创”载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

  三是以网谷建设为核心,以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为支撑,深入实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支持企业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强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自主可控技术,聚焦“网屏智健”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五年内目标转化专家成果项目300项以上。

  汉阳区:建设“一室四中心”,“汉阳造”扛起时代新使命

  针对全市科经大会提出的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汉阳区将自主自强,以数字经济“汉阳造”扛起时代新使命。汉阳区区长范礼奎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

  汉阳区将依托在汉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围绕持续产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建设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一流实验室和国家级研发平台,聚焦工程设计建造、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优势领域建设“一室四中心”即:“未来城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研究中心”“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并遴选1—2个进入国家级研发平台序列。

  到2025年,全区建成1—2个大学科技园,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快速聚集,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力争综合性科技创新关键指标取得实质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5%;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

  武昌区:建成中科武大?智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5家

  “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打造科创强区。”武昌区委书记余松表示,到“十四五”末,武昌区将完成中科武大?智谷建设,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5亿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据介绍,武昌区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加快启动中科武大?智谷——小洪山科学城建设,全力支持服务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积极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同时,该区将成立“武昌区院士之家”,建立健全政府与院士专家的对接服务机制,聚焦量子技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优势,大力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

  青山区:实施“一三五”行动,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为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21年,青山区(化工区)将以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为主线,改革创新,攻艰克难,大力实施“一三五”行动计划。营造谋创新、抓创新、促创新的良好氛围。青山区区长刘栿堂表示,青山区(化工区)科技创新将重点围绕“三城一廊”战略布局,助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长江云通做大做强,整合现有产业资源优势加速推进“数谷”“氢都”等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超算武汉中心落户,打响了产业转型和经济腾飞的发令枪。

  该区实施的“一三五”行动计划:

  将实施一个引领,通过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

  探索三个创新,在揭榜挂帅制、链长制和完善企业创新发展奖励等方面进行创新;

  推进五大突破,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加速平台“双招双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加速突破。构建“成果—产业—市场—政府”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高新产业蓬勃发展,闯出一条“人才引领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洪山区:大学之城助力一批院士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29日,洪山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十个主攻方向,洪山区将充分利用大学之城科技创新资源,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积极推动院士项目落地见效,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一批5G、新能源、大健康等领域院士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融合创新争创全省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

  该区将依托中信科移动,马应龙药业等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着力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狠抓区校合作项目落地攻坚,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强大、业态集聚的科技创新功能区块。

  洪山区科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还将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各阶段企业资金支持体系与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载体孵化功能,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60亿元。

  江夏区: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

  “江夏区将着力丰富创新服务载体,强化自主创新内生动力。”29日,围绕全市创新大会部署,江夏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推动政策、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高效配置,打造“一廊一带一谷多楼”创新生态圈,并通过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

  据介绍,江夏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国药中生武生所、病毒所湖北江夏实验室等龙头效应,加快建设国家疫苗研发和生产基地,做强疫苗产业链,推动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发展,打造大健康产业基地,实现创新驱动。

  同时,加强校地企一体化建设,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

  新洲区: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聚力打造中国“星谷”

  “新洲区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聚力打造中国“星谷”,构筑中部地区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29日,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表示,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商业航天、火箭卫星制造和技术应用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战略性、主导性地位,新洲将让“星谷”更具聚集性、引领力和辐射作用。

  据介绍,目前新洲区高新技术企业有85家。新洲区将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到2021年底实现净增35家目标,到2025年,“十四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300家。该区2021年将举办各类成果转化活动不少于5场,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数不少于30项。今年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研究中心等省市科创平台不少于5个。同时还将举办航天日高端论坛活动。

  此外,新洲还将营造好高新技术人才近悦远来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齐聚新洲、共建新洲,为推进“四区一高地”建设,打造长江新区副城提供支撑。(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夏则清]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