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明办主办 武汉市文明办承办
备案号:京ICP备06033490号
坐落在江夏谭鑫培公园内的雕像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谭鑫培(1847—1917),这位伶界巨星陨落已近百年。京剧史上,如果说徽班之首程长庚是京剧“鼻祖”,梅兰芳登峰造极享誉世界,那么谭鑫培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李瑞环题词)。
今考,谭鑫培生于京剧前身——汉调的发祥地武昌(现江夏),6岁随父逃难到京、津一带,11岁入金奎科班,23岁搭进“京中第一”的三庆班,师从掌班程长庚和湖北艺人余三胜,兼武行头目。
自古俊杰多坎坷。其貌不扬的谭鑫培不甘于一辈子演小武生,当“打工仔”,暗暗“偷艺”于梨园“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习老生唱腔,并饶有兴味地对老生唱腔进行磨洗和改造。然登台不久,即遇倒仓(嗓音变声),不得不含泪离开京师舞台,到农村去跑“粥班”、唱野台子,甚至看庄护院。下乡期间,艰难困苦不坠青云之志,与各阶层人物交往丰富了人生阅历,向众班派学习开阔了视野,改革精神由此在这一时期滋长。及至其嗓间恢复后返京,玉汝以成而为当时无人能及的“伶界大王”。
谭鑫培鼎盛时期,入选清宫戏班,享受内廷供奉殊遇,慈禧“无谭不欢”;业界“无腔不学谭”。
与其说他是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勿宁说这个湖北人将荆山楚水的灵秀、楚文化筚路蓝缕和不甘平庸的创新精髓,融入了京剧国粹,最后定型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梨园界尊谭鑫培为“富有思想的戏剧家”。在他手中,真正实现了“徽汉合流”——独特的身世使谭鑫培兼操京、汉两地口音,得以将京话的升降调与湖广的滑音同时并用,以之为基础兼收秦腔、昆曲、梆子腔的音韵成分,又将京剧的腔调统一规范为湖广韵、中州腔;他博采众长,将高亢的老生唱腔改革为婉转多姿、大众喜爱的“新声”,一时风靡菊坛;他唱、念、做、打样样精通,能戏300余出,拿手剧不下数十出,堪称全能、多产的演员。
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艺术化道路。他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晚年由百代公司灌制的“一张半”唱片,被认为统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骚。
其流韵所惠,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京剧名家辈出,百花齐放。梅兰芳曾言:谭鑫培对他影响最深,在与谭的合作、观摩中获得很大益处。
近代中国京剧乐师陈彦衡曾这样评价:“从百年历史看谭腔的流传之深远,谭鑫培完全可以与他同时代的欧洲音乐巨匠贝多芬、施特劳斯等相媲美。”
回首百年前的1908年,湖北水灾,谭鑫培心系故乡百姓疾苦,率清诸园来鄂演“义务剧”,三日所获千金竟全部相赈。1917年4月1日,其最后一次演“义务剧”,与梅兰芳携手“闽赈”。一周之后,广东督军陆荣廷到京,强约谭鑫培出演。适逢大师卧床经月,拒绝出演。军阀竟派来大队警察,将其生拉硬扯到堂会。演出当日,谭鑫培心力交瘁,悲愤处老泪纵横,吐血台上,不久过世。
这是大师生命的绝唱,也为伶人树立了人性的光辉!(江夏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