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明办主办 武汉市文明办承办
备案号:京ICP备06033490号
4月江夏好人——张攀
张攀,197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江夏区看守所四级警长。2004年调入看守所当管教民警。13年来,张攀由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监管战线的尖兵,由一颗小苗成长为呵护一方的大树,他象钉子一样始终坚守在管教工作的平凡岗位上,用赤诚书写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心篇章,用责任弹奏一首首令人敬佩的歌谣。
2004年9月,张攀因在一次出警中受伤从派出所调入江夏区看守所。刚调入看守所时,由于年轻气盛,觉得看守所工作单调乏味,与以前报考警校梦想的刑警生涯相去甚远,一度灰心失望。从部队转业、从警三十多的看守所民警罗来帮似乎看出了青年张攀的心思:“你不要觉得看守所工作没有刑警的威风,如果把看守所工作干好了,熟悉了一名在押人员从刑拘、逮捕、移送起诉到最后法院宣判整个流程,你今后到哪个部门都不会吃亏,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也许不难,但是管理好、教育好、改造好一个人,那才是真功夫”。张攀看师傅罗来帮在管教民警的工作岗位上每天事必躬亲、从无怨言,听师傅这一席话,不觉有所触动,对师傅说:“我一定向您学习,干好公安监管工作!”张攀说到做到,他调整心态,站在新的起点,不懂就向师傅或经验丰富的老民警请教,自学《刑事犯罪心理学》、《谈心的艺术》的书籍,心里渐渐亮堂起来。2004年10月,张攀第一个接触的是名姓陈的杀人嫌疑犯。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张攀就开始有了和这名重案犯一家人长达十年的故事。张攀负责监管他的时候,判决还没下来,张攀几乎每天都会找他谈话,教育他身放正、心放平、气要顺,认罪服法。陈某特别喜欢听张攀讲当兵时的故事,张攀就时不时讲一些给他听。后来,陈某被转到深圳市第二看守所。临行前问张攀:“张管教,我到了那里可以给你写信吗?我心里有话就是愿意跟你说。”张攀说:“当然可以”。陈某到达深圳后,给张攀陆续写了五六封信。捧着这一封封远方的来信,不管多忙,张攀都会认真阅读并回信,在信里叮嘱他服从管教,遵守监规,不要吵闹;同时让他注意身体,讲究个人卫生,天热时每天洗澡勤换衣服,预防中暑……等等。作为一名警察,张攀固然痛恨陈某犯下的罪恶行径,但对于他情感上的苦闷,尤其是对亲人的内疚牵挂,张攀也充分理解并尽量安慰。那年10月,接到一审死刑判决书的陈某提出最后想见张攀一面,张攀为此专程出差远赴深圳第一看守所见了他一面。陈某见到张攀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张管教!”让张攀心里不是滋味。那天,陈某对张攀说了很多他的家事:母亲早已去世,妻子早就扔下10岁的儿子跑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钱上学;父亲七十岁了,帮他抚育独子,身体不好,还瞎了一只眼,可每天还要下地干活。听了陈某一席话,张攀心里沉甸甸的。陈某说,自己被关押后没有任何人来看望他,也没有一分钱接济,张攀闻言又给他留下两百块钱给他买些生活用品,让他带着人间的温暖去反省、悔悟,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陈某次年被二审执行死刑。从2004年底开始,张攀多了份份外的工作,每年春节前和八月份都会给他的儿子寄去学费,并一直与陈某的儿子保持通信。张攀向孩子承诺,钱会一直寄到他满18岁。有一次孩子在信中写道:“叔叔,您好,晚上爷爷回来,我把汇款单给爷爷,他拿着汇款单流泪了,说您是好人,叫我给您写信真心感谢您。我知道您工作忙,您不仅要教育管理像我爸这样的坏人,还得抽空帮助他的家人。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资助!几年来,您一直从不间断资助我的学业,关心我家的生活,关心爷爷的身体……正是因为有了您的资助,才使我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在校园读书,也正因为您的关爱,才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叔叔,您放心!我一定会听爷爷的话,照顾好爷爷,多帮爷爷做好家务,减轻爷爷的负担,不辜负您的期望,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绝不会再象我爸爸一样……我不会写,您不会笑我吧! ”孩子的信张攀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都泪流满面。这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张攀埋藏心底十余年,直到最近才对记者提起。张攀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一个普通人良知,并不渴求任何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