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旺起来乡村美起来 江夏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9-06-27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江夏区法泗怡山湾村民们都住进小洋楼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柳斌 摄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场,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近年来,江夏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把全域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把城乡统筹三产融合作为重大举措,把“三乡工程”作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平台,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立足服务城市的都市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江夏聚焦建设工地和重点道路,通过建设智慧工地、安装扬尘在线监测设备,设立“黑名单”制度等手段进行综合整治,针对部分重要路段扬尘污染问题,实施复绿控尘工程,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优化人文生态,实施“金色三风行动”,举办“翻牌大开奖”“百花奖”“江夏好人”等活动,邀请“乡厨”加入红白理事会简化程序,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时代新风尚。同时注重引导和培养乡贤,探索“党建+乡贤”模式,成立我省首个党员乡贤企业家联盟,将具有奉献精神的能人贤士凝聚起来,共同为乡村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美丽宜居的农村环境将是乡村振兴最有效的竞争力,也是乡村发展最为亮丽的底色。为此,江夏区立足实际、对症下药,做好水绿、地洁、风清三篇文章,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村环境持续改善优化。

  “三山三水三分田,还有一分是家园”,经过多年努力,江夏深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愈加亮丽,路通了、水清了、村美了、人富了、业兴了,乡村振兴的道路越来越宽阔。

  生态先行 让底色更纯

  “过去由于村民养鱼、围湖造田,到了夏天湖边会发臭。”谈到过去上涉湖的环境,江夏区安山街茶园村村民李仁金记忆犹新。

  “水是江夏发展的生命底色,决不能有任何污染”。在乡村振兴的蓝图谋划上,江夏把最尖锐的矛头指向水环境。

  “一湖一策”,全面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全域生态环境。自2016年开始,一场围绕全区136处大小湖泊水环境的生态战役全面打响。

  全面启动江夏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到今年底,将完成257个村2156个湾94612户污水收集处理。“厕所革命”中新建、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268座,乡镇公厕29座,户厕2万座,建成街道垃圾转运站28个,垃圾收集实现全区全覆盖。

  不仅如此,该区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对湖泊渔业“三网”、畜禽养殖污染、种植业面源污染进行强力整治。按照“水中无网、水下无桩(杆)、水面无房”的标准,拆除了辖区内斧头湖等5大湖泊28.9万亩湖面的“三网”。

  全面实施湖泊禁养、禁捕制度,禁养区以外湖泊全面推行不投饵、不施肥、不给药、不建养殖设施的生态养殖模式,拆除“三网”后的湖泊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江夏区还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全面禁止畜禽养殖,并对限养区实施规下畜禽养殖退养,全区共退养545户,退养生猪3.2万头,家禽26.8万只,禁养区拆除畜禽栏舍18.4万平方米。

  谈到如今的上涉湖,李仁金高兴地说:“过去上涉湖被污染严重,经过整治后强多了,现在湖水都能直接喝了。”

  在江夏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也相应提升,循环利用逐渐成为共识。江夏金水祺良公司总经理吴近货介绍,公司主要做藕产品深加工,今年主动启动污水处理循环利用项目,目前资金已到位。

  产业转型 让业态更丰

  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江夏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全域农业公园建设为导向,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在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小朱湾,绿树掩映着青墙灰瓦,鲜花点缀着湾间小道。这里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失地村”和“空心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

  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对村民房屋进行传统设计改造,加大环境整治。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如今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和“十大荆楚最美乡村”。

  小朱湾是江夏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如今,江夏已建成了像小朱湾、童周湾、舒谢湾等一批荆楚风韵浓厚的旅游精品村,形成了沿梁子湖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观光经济带。

  江夏农业公园规划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目前总布局为“一轴两翼三圈四带五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郑店、五里界、安山街游客集散中心完成选址、方案编制,凡华、沛美达、鄂泰华等重点园区提档升级项目逐步实施,安山农业产业园及郊野公园道路配套建设项目等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全园标识标牌项目立项、设计、报告编制已完成;总体形象设计和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农博馆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改善交通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江夏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速进行。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童庆洲介绍,过去江夏的村湾路大多是砂石路。“大车进不来,农户的东西运不出去,用小手扶、三轮车运,很不方便。”他说。

  2016年后,江夏区开始实施公路通湾工程,解决村湾农民出行难的问题。经过三年的攻坚战,2018年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之后,打造了舒、畅、亮、美的农村路。

  公路畅通了,公交也没闲着。自2017年江夏区实施公交一体化以来,已经开通了33条村村通公交线路。地铁纸坊线开通后,为了实现公交地铁无缝对接,江夏公交公司还调整了部分公交线路走向,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路畅通了,游客变多了,乡村也变美了。如今,在江夏形成了一批荆楚风韵浓厚的旅游精品村,走出了一条探索大都市乡村振兴的“江夏路径”。

  “农村变美了,人气旺起来了,农民的荷包也鼓起来了。”据了解,目前江夏区169家“三乡工程”企业和221位能人累计新增投资14.24亿元,有力推动了江夏乡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并积极对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旅游人数超过600万人次,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以上,直接吸纳用工5000余人,带动农户超过3万户10万余人。

  科技助力 让动力更强

  “过去藕塘里面只种藕,自从我们跟华农、省蔬菜研究所合作后,现在藕塘套养财鱼、泥鳅、龙虾都成功了。”谈起高科技农业,江夏金水祺良公司总经理吴近货兴奋地说。

  吴近货介绍,现在每年都有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在他的公司驻点实习,每年都有两个科技成果在他的公司转化。“我们公司现在已经不用杀虫剂了,现在是生态灭虫,也不用传统化肥,现在用生物肥。”吴近货说,正是通过引入高科技农业,该公司的产品才能达到绿色无公害,远销海外。

  位于舒安街的未来家园是“互联网+农业”示范园,主打“科技农业+生态农庄+养生度假+体验文化”,规划总面积1万亩。

  据悉,未来家园内3900亩的猕猴桃产业园,专门种植箱培猕猴桃等新奇特品种,是国内首个大规模运用箱体技术种植猕猴桃的基地。园区中心8万平方米智能生态种植科普馆,集高品质水果蔬菜种植系统、农业培植系统、水景系统、园林鱼水艺术系统、餐饮服务配套于一体,为游客打造田园时尚生态体验科普馆,现场展示尖端农业种植技术。

  江夏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山水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放心农产品、高效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一是实施农产品变商品工程。目前全区已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二是实施商品变品牌工程。鼓励支持农产品品牌注册以“夏”字号统一冠名、包装、宣传、推介。2017年全区“三品一标”标志总数达到175个,梁子湖牌大闸蟹、“江夏子莲”、光明茶已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三是实施品牌变“网红”工程。推进郑店华中物流园、金口菜鸟网络两个物流电商示范产业园建设,着力探索“农产品+直播+网红”等电商销售模式,2018年1-5月实现交易额11.7亿元,同比增长46.4%。

  城乡联动 让乡村更新

  资料显示,江夏区曾经的49个贫困村都集中在南部地区,贫困人口中大部分都居住在该区的南部街道。而江夏北部的8个街道,依托靠近武汉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南北地区显出一定的经济差距。

  扶贫攻坚以来,江夏区着眼于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按照“区域协作、股份合作、市场运作”的改革思路,将南部49个贫困村和北部区属国有企业组建合股公司,充分利用贫困村山、水、林、田、湖的资源和富余劳动力,发挥国有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已取得带动贫困村脱贫、助推国企做大做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多重效果,探索出了“政府搭台子、双方凑份子、共同寻路子”的资产扶贫收益新模式。

  就在去年,江夏区的46个贫困村每村仅集体分红一项就在10万元以上,全部达到我省的村集体脱贫标准。同时也为贫困户脱贫提供有力的集体经济支撑,3个合资公司通过当地产业吸纳村民2200余人次就业,其中贫困户320余人次。

  文化是乡愁的载体,更是乡村的灵魂。在人文生态方面,着力实施“三风”行动,一手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一手抓传统乡土风情的传承,用移风易俗“翻牌大开奖”的“小舞台”宣讲十九大精神、“江夏好人”,推进文明新风入心入脑;用 “土厨师”的红白理事会“新身份”,把村民的聚餐变成好家风、好家训的课堂,带动家风、民风、乡风的转变;用“草把龙”“采莲船”“百花奖”等“江夏造”,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俗文化与主旋律的交汇、交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时代新风尚。

  对此,江夏乌龙泉街幸福村的村民徐啟亮深有感触。以前,乌龙泉当地的村民办酒席比较简朴,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酒席却逐渐出现铺张浪费、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现象,乡亲们对婚丧嫁娶人情风苦不堪言。

  从去年开始,乌龙泉街开始狠刹农村红白事比排场、比阔气的风气,邀请“乡厨”加入红白理事会。徐啟亮就是“乡厨”之一,因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熟悉村湾世故,可以第一时间介入,在办宴席过程中劝导村民节俭办酒席。目前,全区16个街道、办事处已邀请了36名乡村厨师加入红白理事会,推动乡村移风易俗,让乡村风清气正。

  同时,江夏区还注重引导和培养乡贤,探索“党建+乡贤”模式,成立我省首个党员乡贤企业家联盟,将具有奉献精神的能人贤士凝聚起来,共同为乡村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长江日报 见习记者金晨 通讯员王夫之 刘龙腾 董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