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

 

  一首儿歌唱出了过年的种种习俗,也唱出了中国人对过年的重视。千百年来,春节是中国最红火的节日。送灶王、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拜大年、唱大戏……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那么在武汉都有哪些年俗呢,下面我们就带您在过年这个繁冗而又庄重的仪式中,了解和传承老武汉厚重的年俗文化吧。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民间传说,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神明,上天之后,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到人间;于是便有传说,在这段时间内,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任何细节,利用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神明。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大扫除的日子。

  接玉皇,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过去,普通老百姓快过年,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很多人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个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一样的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在过去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这一天,还要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在桃木上题写“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这一天又被叫做小除夕,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重要。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清晨请祖,少数地区在除夕日下午到黄昏时请祖。

  除夕,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是每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首先是“合家欢聚”, 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大年初一亦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

  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回娘家。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

  大年初三,这一天年俗有回娘家,烧门神纸,谷日忌食米饭等。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

  农历正月初五,也是民间传说中“财神爷”的生日,每年这天武汉会有数十万市民到归元寺“拜财神”。
  初五凌晨敬香“迎财神”,是武汉人的过年习俗,市民到归元寺“拜财神”,祈愿新年财运兴旺、幸福吉祥。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