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2025年7月1日,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了市直机关“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先进事迹报告会。
报告会聚焦“支点建设”这一核心,遴选市直机关优秀党支部和党员代表,分享创新思路与有效做法,为各部门、各单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树立精神典型,展现榜样力量,进一步激发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斗志,树立务实担当的新风,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机关力量。
■ 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李少良:
勇当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路者
近年来,我和转化中心团队并肩作战,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我们培养了一批“懂武汉、懂专业、懂市场、懂政策、懂金融”的技术经理人,他们有的扎根新兴产业的一线,有的活跃在未来产业的前沿,有的投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有的与田间地头的科技传播者一起深入农业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匹配对接。
我们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摸排企业技术需求,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四季行”活动,促成多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涵盖超高产水稻新品种栽培、循环水养殖、辣椒品种改良、红菜薹种植技术等关键领域。科技的红利给农民带来了丰收,让市民的餐桌更加丰盛、安全、健康。
尤其是2024年,我们以“武创荟”成果转化品牌活动为抓手,全力推动“研发团队”与企业的精准高效对接,举办了74场对接活动,促成一系列北斗领域签约项目落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我还带领团队深入高校调研,制定出台技术合同登记站工作指引,建立监管机制,使我市技术合同登记量得到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勇毅前行,为科技成果转化事业贡献磅礴力量。
■ 市经信局人工智能处党支部书记、副处长李立:
奋力当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攻坚领跑者
我们常说经信局就是企业的娘家人,主责主业就是服务好企业发展。我们在全市共设立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656个,做到覆盖全市15个区(含功能区)、128个街道及相关园区。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分新秒异”,企业开展AI业务投入大、周期长、未来不确定性高,我们坚定地与企业站在一起,陪跑发展,久久为功。
记得2021年,黑芝麻智能决定落户武汉,我积极帮助企业选址,帮助企业与当地产业链和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助力企业迅速进入经营发展。在企业的发展期,我们与企业逐一上门对接在汉整车企业,芯片量产之路全面开启,黑芝麻成长为估值超过15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企业进入上市攻坚期,我们积极服务黑芝麻基石融资,去年8月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
上市后,我们继续深化陪跑服务,推动黑芝麻智能拓展人形机器人领域,与刘胜院士团队及傅利叶智能合作开发具身智能方案,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00亿元,年增速超30%,正在成为“转型闯关”的中坚力量。
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潮头,我将以“创新型干部”的担当,锚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之城目标,为武汉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注入核心动能。
■ 市资建局测绘研究院江南分院副院长潘鹏飞:
以工匠精神,绘就精准城市坐标
干测绘是一项艰苦且劳累的工作。为测绘准确,无论面前是一片汪洋还是荆棘丛生,都需要我们勇往直前、一探究竟。有人问我,从一名普通的测量员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秘诀是什么?我说是“工匠精神”的指引。
工作12年来,我每天都要求自己提前1个小时上班,我会利用上班前的时间做好每天工作计划和外业测量的准备工作。测绘人的工作看似普通,实则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我们的测量数据关乎城市建设。我们的工作提速一天,企业就能早一天办证,早一天开工。
当前,随着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人工智能……这些前沿科技与传统测绘的深度融合,重塑了测绘行业的作业模式。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进实景三维武汉建设,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三维化,通过三维数据赋能城市“智理”。
多年工作实践,我总结了“准、快、智、守”四步工作法,毫厘必争、技能精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我深知重任在肩,我将和市资建局测绘研究院小伙伴们一道,为城市发展描绘出更加清晰的坐标,为“支点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 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法官汪丽玲:
如我在诉,做群众的解忧人
5年前,我接过组织的任命书,正式成为一名员额法官。穿上法袍的那一刻,我深知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把司法为民落实到每一次诉讼服务中,把公平正义落实到每一起案件办理中。
近年来,武汉法院开展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是指协调多方力量,通过调解一次性化解老百姓的矛盾;一站式诉讼服务,是指搭建多个平台,让人民群众到法院办事“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这是一项全新的改革。
怎么定规则?最新的智能平台如何对接?系统如何运用?为了让改革落地、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法院服务的高效便捷,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头钻了进去。周末听课培训、下班后钻研指标、深夜执笔成稿,成为我的工作常态。改革以来,我参与起草《司法确认实施细则》等十余项规范性文件,引入调解员驻院开展多元解纷,打造了“法院+金融”“法院+工会”等多个在全国、全省都叫得响的调解品牌。在我的带领下,三年来,我们调解案件8200余件,涉及金额4.6亿元。这些数字是成绩、更是激励。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葆初心、践使命,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司法支撑,奋力谱写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支点建设的新篇章。
■ 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见:
让市民吃好鱼,让渔民养好鱼
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市”,鱼在我们心中地位特殊。尤其是武汉人,对“活鱼”有着深深的情结。
我主要从事长江特色鱼类选育与示范推广工作,如何既护好长江生态,又保障优质鱼的供应?我们的技术推广就显得尤为关键。
每周我都要跑几趟市场,了解最新行情;跑几次渔场,看看养殖户最需要什么。我瞄准产业难点,通过杂交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先锋1号”杂交鲌、“鲌鲂先锋2号”,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大白刁、武昌鱼等养殖难题,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助力湖北水产品产量连续29年领跑全国。
依托省市科技特派员的平台,我为武汉青鱼良种场等十多家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办培训、解难题,手把手教他们苗种生产和成鱼养殖的关键技术。这些年,我们推广的长江优质特色鱼类养殖面积近千亩,实实在在点燃了养殖户的热情。
我的初心一直很简单:让市民吃好鱼,让渔民养好鱼。既装满市民的“菜篮子”,也充实渔民的“钱袋子”。在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让科技之光照亮水产养殖更广阔的未来。
■ 市发改委创新与高技术发展处党支部:
深化高技产业协同,汇聚支点建设力量
“党建引领不是口号,而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去年3月,一场特殊的党委会在武汉会议中心召开。大健康产业链综合党委17名委员激烈讨论着创新药和技术进医院难题,其中既有政府部门负责人,也有人福医药、联影医疗等企业高管。会上,参会代表建议组建党员联合攻关组解决这些难题。于是,支部党员连夜制定方案:一边协调医院开放临床场景,一边对接目录更新绿色通道,同时还要指导企业驻点研发。
三个月后,由库柏特自主研发的“智能发药系统”在市中心医院投用,药房取药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90秒。这场党建引领的攻坚行动带动全市135家企业与38家医院达成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如今,我们的党支部已形成覆盖市区、园区、企业的“红色引擎”,40项重点工作清单上,党员的名字和任务紧紧相连。三年来,大家用脚步丈量了全市60个园区、300余家企业,协调解决难题200多个,推动生命健康、北斗产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和640亿元。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闯”“创”精神,让党旗在产业攻坚一线飘扬。
■ 市商务局市场运行处党支部:
红帆领航商潮涌,党员徽章闪耀惠民生
我们处室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商务经济平稳运行和保障民生商品稳定供应。2022年,当我们团队面对消费指标下滑的现状时,我们不等不靠,积极主动深入市场调研、分析研究海量数据,终于发现了汽车和家电消费存在很大潜力,于是我们着力推动了市级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后延伸至汽车领域,带动消费超160亿元,武汉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国推行,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引擎。近几年,我们还通过招商引贸、商业体纳统、企业主体培育、外贸优品进商超等一系列举措协同发力,有效促进了我市经济企稳回升、多点开花。
2024年2月,武汉暴雪预警,不少市民开始囤菜,“启动应急响应”,我们与18家重点企业反复沟通并成功说服他们开放数据接口,建成稳定保供体系,我们用实干担当为城市商业发展、民生保障和安全运行筑牢根基。
当SKP的旋转门迎送着全球品牌的消费者,当蔡林记的热干面香飘在街头巷尾,当商超的货车碾过寒夜的雨雪冰霜——我们便懂得:所谓先锋,不过是把“马上办”刻进骨子里,把“办得好”揉进血脉中。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党员徽章为灯,以实干为桨,在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浪潮里,划开属于商务人的时代浪花。
■ 市市场监管局药检所第三党支部:
坚守初心担使命,党建引领筑支点
武汉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所是市市场监管局下属的技术支撑机构,在过去的2024年,团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近4000批次的药品抽检、500多批次的医疗器械检验,让人民群众用药更安全;近10000批次的食品抽检,让江城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更有保障。
在服务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为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提供了硬核支撑。在“对标一流争先进”大讨论过程中,我们汇总了北京、上海等全国一流药检机构的重点实验室信息,确立了对标上海的目标。经过统一思想,全面评估,一致决定要申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
面对高标准的申报要求和激烈的竞争,党委书记亲自上阵,带领申报团队,深入研究申报指南,紧密结合武汉产业需求和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主动对接、邀请高校和重点企业作为联合单位,加班加点,反复打磨申报材料。最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质量研究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国家级平台的空白。
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锤炼过硬作风,为守护人民健康安全、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药检力量”。(长江日报 文:市委市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