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2021年第20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但不宜像脱贫攻坚那样提出统一的量化指标。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文章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上,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出列的世界奇迹!
当前,我们正处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起步之年,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也直接关乎到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上来,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有力支撑。
锲而不舍,一张蓝图干到底,让农业人人向往、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面对国内外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加的复杂局面,迫切需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夯实农业基本盘。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高效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让农业成为人人向往的“新型行业”,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依托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活动,在农机装备、种养殖技术等方面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健全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价值链。要降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保的“双赢”目标。
久久为功,一以贯之抓落实,让农村看得见山,忘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加之农村适龄人口不断外流,“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制约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为此,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五个振兴”的目标推进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促振兴。要利用好当前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机会,把讲政治、有思想、会致富的在外能人和在村乡贤选进班子,团结广大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安定团结、奋发进取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慎终如始抓好落实。农村共同富裕的工作要抓紧,但不宜像脱贫攻坚那样提出统一的量化标准。各地要结合村情村貌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乡村振兴中长期规划,并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实施,确保早见效、早受益。
用心用情,一心一意为人民,让农民有尊严,有技能,有奔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样也一个也不能少!当前,“农民”这一称谓,带有极强的身份标签,在现行户籍制度下,也面临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忘记农民这一重要群体,要推动“农民”从“标签”到“职业”的转变,让更多社会资源向农业农村集聚,让农民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一方面,要激发资源潜力,加快推动农村现代经营体系建设和主体培育。大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农民在集体产业项目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市场规律给予农民更多权利。加大对农业种养殖的补偿力度,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本,努力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围绕农业生产、电商销售、物流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领域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民从身份到职业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我们一定能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熊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