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湖区径河街道金龙湾社区,有位用半生时光丈量黄鹤楼历史的老人。作为国家级非遗“黄鹤楼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6岁的姜普林30年间踏遍大江南北,收集3000余件珍贵藏品,从泛黄的照片到斑驳的铜雕,用实物构建起黄鹤楼的“立体史书”;用始终如一的情怀,编织着黄鹤楼文化传承的经纬;用独辟蹊径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黄鹤楼的千年传说。
“货不对版”,激发溯源收藏
姜普林,1949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退休前曾担任浠水县文教局干部。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遇,他收集到一张1914年“湖北官钱局”发行的纸币,纸币上绘制的黄鹤楼为三层,与今日的五层楼阁大相径庭。这一发现,激发了他探索黄鹤楼历史的兴趣。
自此,姜普林踏上了漫长的黄鹤楼专题收藏之旅,辗转于全国各地,从民间、收藏市场、交流会、网络平台等渠道,费尽心力淘选每一件与黄鹤楼相关的藏品。
姜普林和他的藏品。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作为民间收藏家,姜普林收藏的黄鹤楼器物不乏珍品和孤品,大致可分为陶瓷、钱币、书画、文献、邮品、商标、老照片、票证、徽章、杂件十大类。其中,清代五彩瓷板画与黄鹤楼铜雕画板尤为珍贵,取材于戏剧《黄鹤楼》,刻画了周瑜、刘备、赵云三位三国英雄的飒爽英姿,将人们带回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
明代万历年间古籍善本《唐诗纪》亦是他的珍藏,距今已有400多年,书中刊印的崔颢七言律诗《黄鹤楼》,描绘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景,更是为崔颢诗作版本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而14张跨越光绪十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黄鹤楼原照,更记录了黄鹤楼的沧桑巨变。姜普林提到,其中一张光绪年间拍摄的照片,是自己历经3年心血,从收藏家朋友处苦苦争取而来的。
此外,他还藏有黄鹤楼重修后的第一张门票——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发放的请帖。这张门票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见证了黄鹤楼的新生与辉煌。
捐赠藏品,推动文化传承
退休后,姜普林并未停下忙碌的脚步。他深谙“为国聚宝、资史存世”的重要性,专注收藏、研究黄鹤楼文化的同时,还致力于黄鹤楼文化的传播。
据统计,姜普林先后向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等十余家机构捐赠藏品达2800多件。2017年,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分别在黄鹤楼紫竹苑、白云阁举办黄鹤楼复建30年收藏展和黄鹤楼历史珍图展,吸引数百万国内外游人参观,让更多人了解到黄鹤楼背后的历史文化,姜普林功不可没。
谈到捐赠,他感慨道:“当我年龄过了60岁以后,这些东西我得有个交代,最好的去向应该是进博物馆,进展览馆,进那些大众能看得见的地方,能够有条件保存它的地方,所以我以捐赠的形式给黄鹤楼公园,他们收去以后,今后办博物馆、文化展都有用,到那里去才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弘扬文化,出书传播到海外
随着姜普林的事迹得到央视、江苏卫视、长江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24年4月,他与撒贝宁、徐帆、单霁翔共同拍摄《非遗里的中国》,让他对推广非遗的信念愈发坚定。
姜普林带小朋友了解黄鹤楼。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说干就干,他走进武汉数十所学校和社区,为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中小学学生分享“孙权筑城”“黄鹤楼——辛氏传说”等故事。讲述仙人乘鹤归去的奇幻传说,描绘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千古佳话,累计达百余场次。
参加了金龙湾社区“传承非遗魅力 点亮社区文化”实践的孩子们说,最爱听姜爷爷讲故事,也喜欢他那些上了年岁的“老物件”。
如今,姜普林已申报湖北省文联文艺名家工作室,致力于黄鹤楼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他的《新编黄鹤楼传说》《黄鹤楼藏品图集》在国内及加拿大公开出版发行,在各类报刊发表的关于“黄鹤楼传说”的文章等共计70万字。
作为金龙湾社区“文化传承保护类”文明实践项目带头人及骨干,姜普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非遗”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长江日报 文/周飞 实习生张斯诺 通讯员王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