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文化文艺

湖北古代玉器精品首次集中展出

2023-01-10  字号:[][][]  转发

  1月3日,400余件玉器精品在武汉博物馆“荆声玉振 楚韵生辉——古代玉器精品展”中展出。这是湖北地区古代代表性玉器的首次集中展示,系统梳理了4000余年来荆楚玉文化的发展历程。

  此次展览由荆州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联合推出,展品来自三馆珍藏以及民间藏家。展览按历史发展时间脉络分为“远古玉音(史前时期)”“吉玉威仪(先秦时期)”“琼玉绵延(秦汉唐宋元时期)”“灿玉辉煌(明清时期)”等4个部分。

  ■ 连体双人头像:展示4000多年前顶尖琢玉技艺

  “石之美者谓之玉。”荆楚大地历史悠久,玉文化源远流长。雕琢精美的石家河玉器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在距今约4200年至3700年的后石家河时期,石家河文明进入玉器时期。石家河玉器造型有人头像、虎头像、蝉、鹰、龙、凤、环、坠等。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表明石家河文化与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多有交流,在距今4300年左右就已经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此次展出的“连体双人头像”玉玦即为石家河遗址谭家岭出土,为双人首共一蛇身形象,人首皆戴头冠,耳部饰S形简化蛇。该玉玦是石家河先民对蕴含“通天通神”能量的某种信仰的体现,也是人首蛇身传说的最早实物证据。

  ■ 无足玉龙佩:体现楚国玉器奔腾张扬特色

  荆州地区出土的先秦玉器集中体现了中国先秦玉文化发展的成就。熊家冢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出土玉器3000多件,玉器种类在同时期最多,工艺水平在同时期最高。

  此次展出的战国时期组玉佩共12件,由玉璧、玉珩、龙形玉佩组成,出土于熊家冢5号殉葬墓。组玉佩是服饰的组成部分,代表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社会地位越高,所佩戴的串饰越长越多。同时,串饰也限制了佩戴者的行走速度,达到节步的目的,以反衬佩戴者的高贵身份。这套组玉佩形制雕琢精美,彰显出墓主人的显赫身份。

  在东周楚国玉器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形玉佩。此次展出的荆州博物馆藏“无足玉龙佩”为国家一级文物。龙形玉佩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时期。与中原地区的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相比,楚国的龙形玉器纹样造型奔腾张扬,更富有张力,也更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 “海晏河清”烛台: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

  东周以后,尤其是汉代,儒家文化赋予了玉器丰富的人文内涵。“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成为表现社会道德内蕴的重要载体,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此次展品中的清朝碧玉“海晏河清”烛台、清朝乾隆款青玉双凤交颈壶、白玉福寿纹葫芦形壶等,均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清朝碧玉“海晏河清”烛台以整件碧玉碾琢雕刻而成,中部为一只站立的大雁,它头顶承盘、嘴衔宝珠、挺胸收腹、神态安详,粗壮的双足踏在玄武之上,圆睁的双目炯炯有神,羽翼丰满,作展翅欲飞状;下部为洗式底座,盆内高浮雕玄武,昂首作爬行状,似乎浮游于茫茫大海之上;内壁刻海水纹,仿佛波涛汹涌。烛台取“雁”与“晏”的谐音,加上波涛汹涌的海水纹饰和龟蛇合体的水神玄武,形象地呈现出“海晏河清”这一美好寓意。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两个月,观众可在武汉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游湖北”公众号、武汉博物馆支付宝小程序上预约参观。(长江日报 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丁燕)

[责任编辑:肖偲偲]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