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文化文艺

两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首次聚首

2022-05-11  字号:[][][]  转发

  仅存于世的两只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一件辗转传世、入藏武汉博物馆,一件经考古出土、入藏湖北省博物馆。5月10日,700岁的它们首度相聚于武汉博物馆,向观众述说各自的前世今生。

  ■ 两件梅瓶同工“异曲”

  步入武汉博物馆一楼“花开并蒂·梅韵江城”专题展展厅,入口是别具匠心的“梅瓶”形状,展厅正中全封闭展柜中,两只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并肩而立。绕柜行走,观众可细赏瓶身上的“四爱图”。展厅一角,还有从景德镇订制的两瓶复制品,观众可亲手触摸。

  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中的精品,存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仅400余件,其中绘有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更是凤毛麟角。

  梅瓶,是古代传统名瓷,小口、短颈、丰肩、窄底,体型挺秀俏丽,集贮酒和观赏功能于一体,隋唐时期出现,宋、元、明、清时期流行。最初用于装水、盛酒的容器,随着种类的增加及其造型的改进,部分梅瓶逐渐衍化成陈设观赏品。

  “两件梅瓶在造型、胎质上相似,也都绘有‘四爱图’,但在细节上有差别”,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蔡路武介绍,两梅瓶釉色稍有不同,省博所藏青花发色淡雅青翠,武博所藏则偏蓝偏深。纹饰方面,两者纹饰布局一致,主题纹饰“四爱图”人物细节上有差异。“王羲之爱兰”图中,省博梅瓶所绘王羲之袒胸露肩,尽显魏晋风流,身后为一株梧桐树;武博梅瓶所绘王羲之温文儒雅,背后柳枝长垂。“周敦颐爱莲”图中,省博藏绘周敦颐身着深色长衫,书童身着花布衫,右手挟有一古琴;武博藏绘周敦颐身着素白长衫,书童身着深色长衫,双手执瓶侍于主人身后。“陶渊明爱菊”图中,二者所绘都是陶渊明右手执杖,一小童双手抱瓶,瓶内插一束菊花,独所绘人物服饰稍有差异,且省博梅瓶图中为柳树,武博梅瓶图中则为梧桐,与“王羲之爱兰图”正好相反。“林逋爱梅图”中,省博梅瓶图案中少一书童,主人右手持杖,而武博梅瓶则为左手持杖,前方点缀有宽叶植物。专家认定,两件梅瓶都出自景德镇。

  “今天我们研究文物,不仅是看它本身所呈现的实物,也探索它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含义”,蔡路武表示。以“四爱图”为例,它的出现与元代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风貌有一定的关联。元政府不重视科举制度,汉人知识分子的入仕通道被封闭。在“民分四等”的民族政策下,汉族士大夫被迫放弃仕途,彷徨苦闷中常常对人生报以冷漠的态度,不得不避世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的精神世界里。一方面,他们向往古代隐士的生活,崇拜王羲之、周敦颐、陶渊明、林逋这些名士的高尚情操,这种思想倾向也反映在这一时期瓷器装饰题材的选择上;另一方面,不满现实而避世的隐士情怀也促使元代绘画的题材和风格发生转变:一山一水、一石一竹,随意点染的山水和具有古典主义情怀的白描人物,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重要特征。这种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陶瓷纹饰的绘画风格,也反映在这两只四爱图梅瓶之中。

  ■ 当初识宝的工作人员推动联展

  两件梅瓶分别为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们的来历也都有一抹传奇色彩。

  1987年10月的一天,一对夫妇抱着一只包裹严实的梅瓶走进位于武胜路的文物商店。负责收购的老师傅王协臣仔细端详,认定是真品后决定出价收购。结果经过双方一番讨价还价后,这对夫妇抱着梅瓶离开了商店。王协臣看着这对夫妇的背影,不禁心中暗自惋惜。站在一旁目睹这一切的工作人员,赶紧追出了店门,看到这对夫妇正在路边商量:到底是将梅瓶放到国家的收藏机构,还是留在自己手里或者高价卖给文物贩子?工作人员走上前,跟这对夫妇再次交流,他们最终决定选择将梅瓶留在国家收藏机构。2010年,武汉市文物商店与武汉博物馆合并,这件梅瓶也从此成为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文物交流中心)的“镇馆之宝”。这位追出去的工作人员,正是现任武汉博物馆馆长王瑞华,他也是此次两瓶联展的主要推动者。

  2005年5月至2006年1月,考古发掘工作队对郢靖王墓开展抢救性发掘及保护研究工作。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四子,郢靖王墓是他与王妃郭氏的合葬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两件梅瓶,分别放置在墓主人棺床的头部位置,一件龙纹的属于郢靖王,一件绘有四爱图的属于王妃郭氏。之后,这件四爱图梅瓶移交湖北省博物馆永久保存,和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一起并称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一个是出土文物,一个是传世珍品”,两件稀世元青花在同城隔江而望,如今又在两馆推动下联袂展出,今后还将出现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王瑞华表示,武汉博物馆正以文物藏品元素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电子游戏和沉浸式表演。

  本次展览为期三个月。期间,武汉博物馆还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梅瓶专题知识讲座及沉浸式观展活动。(长江日报 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丁燕)

[责任编辑:肖偲偲]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