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唤醒武汉人文化基因 丰富文化元素

2014-04-14 中国文明网武汉站 字号:[][][]  转发


  传统文化与武汉民风有何关系?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教育下一代?怎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于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给出自己的答案。

  “武汉人骨子里有英雄情怀”

  “我很羡慕武汉人,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如此丰富、多元、不断层的文化元素。”讲座开场,于丹表达了她对武汉的热爱,对楚文化的敬仰。

  “家有家风,城市也应有地域风尚”,于丹指出,城市的民风与城市的历史紧密相关,从汉代名将樊哙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历史证明武汉人骨子里具有英雄情怀。但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忙于适应社会的规则,易失去内心最真实的东西。

  “武汉人有着豁达的生活状态,热心快肠、行侠仗义的民风”,于丹认为,“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落地到武汉,便是将优秀的民风、风尚传承、延续下去。“楚人特有的豪爽、义气、浪漫、诗情在今天都不多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心中的诗情”,于丹表示,读书是个引子,武汉人借读书能唤醒历史蕴藏的文化基因,寻回武汉人真实的精神品格。

  读书的目的是读心

  “读书是什么?就是读别人的书,以为镜鉴,照亮自己的灵魂”,“读书重要,读心更重要”,于丹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理解,指出随着社会转型,人与人的反差加大,读懂人心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当代人应该在别人的故事里审视自己的立场,从而抵达自己的灵魂,“在别人的故事里了解艰辛,而抱有一份悲悯;在别人的故事里读到豪情,而让自己多一份壮志”。

  “读书应该尊重所有的灵魂以及灵魂的成因。”于丹谈到,自己女儿读少儿版《悲惨世界》时,评价小说中的警长沙威:“他不是一个坏人,只是忠于职守。”这让于丹很欣慰。“让孩子们从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不同的人性选择,这样也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

  为人重在“恭、宽、信、敏、惠”

  于丹指出,为人、教育孩子重在“仁爱”二字。如何学会仁爱?“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于丹借孔子的名言阐述仁爱之道。

  “学习将心比心是生命成长最重要的功课”,“见得多、理解多,冲突摩擦自然更少,也会活得更明白”,“守信是‘本’,是自我的人格坚守”,“敏悟让我们有独立的判断,不被伪命题绑架,从而成为真正的自己”,“有恩惠之心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让我们能点石为金”……借助鲜活的事例,于丹分别分析了恭敬、宽容、守信、敏悟、恩惠五点对人性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指出,这五点也是读懂他人之心的重要素养。

  爱读比读什么更重要

  讲座之前,有观众要求于丹在讲座中荐书,对此,于丹表示:不荐书。“爱读书比读什么书更重要”,她指出,逼孩子看指定书目是一个误区,让孩子读书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将读书视作游戏,建立在兴趣之上的读书才有意义。对于如何培养孩子读书,于丹还支招:要让孩子自由、感性地读书,减少干预,不要轻易斥责孩子在阅读方面的无知,尊重他们的不知情权。

  在如何为孩子选择书目的问题上,于丹建议:“多读‘原点’。”她认为,《弟子规》、《论语》等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汇总,即“原点”,“多读‘原点’,比宽泛地接受各种碎片化知识更有用”。(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通讯员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