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头条

倡导文明新风尚 武汉首部"市民文明行为促进规划"出台

2019-03-15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文明有礼”,是优良家风,是国民教养,也是世界语言。

  3月14日,在武汉市江汉区宣传工作会上,《江汉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首次将市民整体素质提升写入精神文明建设“蓝图”。该《规划》由江汉区委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完成,是全市首部“市民文明行为促进规划”。

会议现场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江汉区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和开放的全过程,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为全区上下砥砺前行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精神支撑、智力支持,结出“硕果累累”——文明指数测评多次在全市排名第一;多年保持“省、市文明城区”称号;志愿者服务多次获得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奖励。

  江汉区相信,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江汉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该区在《规划》基础上,同步完成《江汉区市民文明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江汉区志愿者管理创新研究》,让市民的文明行为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要求,与江汉区建设国家服务业示范区的高端定位相“匹配”,也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寻求科学有效的“解题思路”。

  问题—问解—问效

  实施7大项目 推动9大领域文明素养提升

  “我们尝试创新,制定出这样一个面向市民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规划,就是要力争让其深度融入市民的生活。”江汉区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介绍:“在《规划》研究制定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更多将着眼点放在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市民生活方式多元化背景下的文明素养提升,让文明提升行为更具时代性,让这份‘根’在‘对人’的规划,真正‘落’在‘对事’的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了5年总体目标的“两步走”战略:

  ——到2020年,推进市民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创新发展,聚焦中心重点,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在文明指标测评和各项文明工作中处于武汉市前列;

  ——到2022年,江汉区市民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生创新性变革、取得标志性成就,在文明指标测评和各项文明工作中处于全省前列,关键性特色指标处于全国引领地位。

  根据文明行为主要涉及方面,《规划》提出公共秩序和环境文明、交通文明等9个重点促进领域,每个领域分别明确发展目标,并针对每个领域突出问题,有重点地提出可操作的发展措施。

  目标是方向,项目是支撑。《规划》设计了青少年文明素养培育提升工程、“江汉志愿者在行动”工程等7大重点项目,制定可落地做实的发展举措,让《规划》实现“问题—问解—问效”统一,进而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系统工程”。

  明确了“路线图”,还要做好“保障工作”。江汉区将从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奖励表彰制度等6个方面入手强化保障体系,让《规划》真正落地落实。

  系统性—时代性—针对性

  完善测评指标体系 量化评估市民文明程度

  不同文化塑造不同城市,文明差异造就城市差异。江汉区认识到,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征程中,对城市文明的测评维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文明的“质量标准”要求也不断提升。该区因此启动了《江汉区市民文明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这项研究理念非常超前,极具创新思维。”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负责人介绍:“我们力求为市民‘做最文明的自己’提供标准指引,也为政府评估市民文明程度提供量化指标。”

  9个月时间里,课题组充分了解了江汉区情,先后走访了青岛、厦门、深圳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同时参考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纲领性文件,经过多轮修改完善,出台了《江汉区市民文明素养测评指标体系》。

  该《体系》被精心设计成问卷形式,设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分设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设多个问题,共计55个问题。

  江汉区组织动员,11500份调查问卷,下发到江汉辖区108个社区、公共服务窗口单位和各党政部门,确保全方位“立体”覆盖。

  如98%的人开车遇堵时不会抢道生命线;98%的人表示不会占用公共绿地耕种、停车;94%的人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根据调查结果,江汉区居民充分认可文明行为的重要性,在“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尊老爱幼”“厚德仁爱”等方面认知一致。

  “但同时也显示出,大家主动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主动制止和纠正的意识还不够。”江汉区文明办负责人表示:“通过《研究》,我们对个人文明素养测量和提升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也有了充分预估,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时代性、针对性,能‘有的放矢’。”

  年龄结构—身份融入—管理机制

  3份调研报告 为志愿服务提出“精准”方向

  志愿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抓手,也是社会和谐的“因子”。江汉区找准难点痛点,委托专业机构,就志愿者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开展研究。

  在有针对性地对常二社区、单洞社区、横堤社区、唐蔡社区多次走访,访谈大量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代表,并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日常活动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后,课题组针对基层反映最集中的“志愿者的年龄结构老化”“新媒体技术利用不足”两个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

  通过深入走访调查,调研人员针对老年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问题,完成3份翔实的调研报告,对江汉区提出“精准”建议——

  “应将老年人志愿服务纳入社区文化养老工程中,把志愿服务和养老工作结合,制定出适合老年志愿者的操作平台、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

  “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更有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岗位;应通过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融入城市生活的机会和途径。”

  “目前城区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上,应对不同机构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建立全局统筹的志愿者数据库,与移动媒体相连接;建立人力资源保障制度。”

  “有针对性的意见,让我们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发散的思路、更明确的方向。我们也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机制,在让志愿服务增添活力的同时,也让志愿者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江汉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市民文明行为提升“一张图”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大家说

  先读为快 提升文明素养以“人”为本

  这一课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对“人”的关注,将文明素养的灵魂与核心紧紧铆定在人的行为之上,体现在文明素质的外化之中,具有进步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测评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模型,既能为市民提升文明素养予以标准指引,也能为监测市民文明程度提供技术方案,相关成果具有开创价值。

  ——湖北省文明办主任 黄学龙

  系统集成文明素养 提升工作模型

  项目着重从人的行为层面考量社会个体的文明素养,进而评估社会群体的文明程度,并形成了测评市民文明素养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模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实用性的优质研究成果。相信这一成果会引发相关部门更多地从人的行为和活动角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把握文明创建工作的本质。

  ——湖北省文明办协调处副处长 旷会祥

  对全市乃至其他城市 都有指导意义

  该项目抓住了江汉区的发展定位和自身特色,对市民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各级政府部门、城市居民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咨询参考和具体建议,不仅适合于武汉市江汉区,且对武汉市其他市区及我国其他城市的市民道德文明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 王茂福

  课题体现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引领性

  研究课题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也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课题组经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充分结合江汉区实际制定了《规划》,并初步建构了江汉区市民文明素养测评指标体系,这对于组织实施引导江汉区市民文明行为,提升江汉区精神文明建设质量和水平,提高江汉区的综合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美文

  (长江日报 策划:武汉市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刘元聪 朱素芳 向德全 曹欣怡 乔驰)

[责任编辑:王玉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