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头条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载誉归来

2017-11-19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11月18日下午,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左)回汉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彭年 摄

  11月18日13时26分,全国道德模范、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载誉归来。在武汉天河机场,他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拉开椅子邀请他到前排就座的场景,仍然很激动,“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面对荣誉,他却说:“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专心做科研。”

  习总书记很平易近人

  13时40分,黄旭华和夫人刚从天河机场出站口走出来,就被本地媒体团团围住。93岁的老人并不需要人搀扶,虽然刚刚经过长途飞行,却依然精神矍铄。

  “习总书记拉开椅子邀请我到前排就座时,我都是懵的!”黄旭华回忆起颁奖典礼上的场景,依然很激动。17日上午9时3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亲切会见参会的600多名代表。“在合影时,我被安排站在习总书记的后面,他看到我后,跟我聊了几句,突然就顺手拉开椅子。”黄旭华说,从没想过这把椅子是为他拉开的。

  习总书记邀请黄旭华到前排就坐,他最开始不肯。“我真没想到让我坐前面。”他回忆,“确实是拉扯了几个回合,习总书记坚持邀我坐前面。”

  “习总书记很平易近人,很尊重科技、科技工作者和老人。”黄旭华说。

  “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

  “这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我感觉蛮荣幸,感觉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和全国人民的肯定。”黄旭华说。

  为了核潜艇事业,黄旭华曾“深潜”了30年。近年来,他的事迹逐渐被媒体刊发,国人才知道这位“赫赫无名”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工程师,网友们盛赞他为“大国工匠”“中国的脊梁”。

  面对众多荣誉和盛赞,黄旭华很淡然,依然每天从事科研、照常过自己简单质朴的生活。这次归来,他仍是一身旧衣,灰色格子夹克衫、毛衣和白衬衫,咖啡色裤子和咖啡色皮鞋,每样看起来都颇有些年头。当聊到他领奖时穿的衣服时,陪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是我们研究所的工作服,每人都有一套,黄老的这套还挺新的。”

  “在北京期间,黄老特别辛苦,却从不申请特殊照顾。”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说,黄旭华14日到京,15日就开始表彰大会的准备工作,“每天早上7点起床,白天除了大会准备,还要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有时候忙到晚上12点多。他总是体谅所有人,坚持着配合所有工作”。

  谈到今后的工作,黄旭华说:“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好好地干工作。虽然我93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可能地发挥我的余热,为核潜艇继续工作,能做多少做多少。”

  93岁仍在为国“服役”

  年逾93岁的黄旭华,至今仍在位于武汉的某研究所“服役”。他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献身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当年的核潜艇精神在我脑子中印象深刻,在科技高新尖的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

  每周的工作日,黄旭华早上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8时30分开始上班。“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中午下班的铃声响起,我才惊觉哎呀下班了。”他自嘲道,“我的工作效率不高,看文字不再是一目了然,得老花镜加放大镜两镜并用。”

  他说,当下的工作是整理自己几十年来研究核潜艇的个人资料,按学术、讲话、生平等进行归类。从1958年开始研制核潜艇,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型核潜艇下水,1988年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新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

  黄旭华现在是名誉所长。国防科工局、省市科技局及所里请他参加会议,他都乐意出席,很配合。有一次,所里要开一个新进党员的会议,邀请他参加。“黄老当即答应了,但也跟我们说要迟到半小时。”一名会议组织者回忆,当天黄老如约出席,鼓励年轻人通过努力工作报效党和祖国,“我们后来才知道,当天黄老的夫人做手术,他把夫人送进手术室后立刻赶来开会。黄老很重视所里年轻人的发展”。(长江日报 记者黄洁莹)

[责任编辑:方凡]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