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头条

陈一新系统阐述“大学+”发展模式

2017-08-28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陈一新系统阐述“大学+”发展模式

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 聚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

  “要争取让武汉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同时提高大学毕业生年薪!”8月26日下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在第二批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大学专场活动现场作主题演讲。其中,武汉提出的若干“留才”创新政策举措,直击痛点,一时间引爆舆论。

  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立足89所在汉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30万大学生的独特资源优势,陈一新创造性提出“大学+”发展模式:

  ——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等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聚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让人才、资本、智力和先进管理的活力竞相汇聚迸发。

  陈一新说,科教优势是武汉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党中央已经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武汉要争当生力军和排头兵;创新用好人才资智资源,武汉更要做领头羊和佼佼者。武汉不能输!

  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收入问题要率先解决

  2017年4月,凤凰卫视《问答神州》栏目组来汉,主持人吴小莉与80后创业者、斗鱼直播联合创始人张文明交谈武汉创业环境时,张文明直言,武汉企业待遇低,长期以来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这一细节让陈一新印象深刻,也早有察觉。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大学本科毕业生转正后的平均年薪仅为4万—6万元。

  “大学生创新能力强、消费潜力大,是城市的希望、城市的未来。”陈一新提出,武汉要发展“菁英经济”,探索破解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收入“三大难题”,建设全国低成本创新创业中心,打造成“大学生最友好城市”,让大学生能就业、易创业、快落户、好安居,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

  针对落户问题,陈一新介绍,2017年年初,武汉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在全国率先实现“零门槛”落户:只要毕业证,即可登记落户。

  针对住房问题,8月26日会后,陈一新部署相关部门研究“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房”的具体举措,鼓励企业探索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人才住房;同时,首批3600套人才公寓即将开放,今后每年将建设和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内满足20万人租住需求。陈一新同时提出,保持较低房价就是武汉的竞争力,武汉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合理引导预期,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针对工资问题,陈一新提出政府和企业要合力推进。政府方面,下步武汉要研究制定合理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制,针对不同行业设立标准值;企业方面,陈一新说,随着用工素质的提高,企业不能按照以往的薪酬标准支付大学生工资,他要求民企特别是骨干企业要带头,国企特别是市属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提高大学生工资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这是富民兴汉的源头活水。

  打好“校友”“院士”“海归”牌

  力争下半年月月都有校友专场

  8月26日,返汉参加资智回汉武大专场的校友、知卓集团董事长陶闯再次见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陶闯所在企业与李德仁主持的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项目即将落地,助力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院士与校友的合作,是武汉的“刻意人为”,也是另一个开端。今年4月,武汉正式成立“招才局”,将招才引智列为“一把手工程”,并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名知名企业家为“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5月,“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正式挂牌;7月,市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包括李德仁在内的首批12名院士受邀组成专家顾问团,坐镇助力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

  陈一新说,紧抓“菁英经济”,武汉还有更大雄心——-要大力发展“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他提出,今年,武汉要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000亿元,力争实现8000亿—10000亿元。

  “校友经济”,陈一新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培育了300多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是武汉发展的“金矿”。校友对母校的感情,母校对武汉的感情,形成了“武汉+母校+校友”同心圆,这为发展“校友经济”提供了丰厚土壤。陈一新说,校友力量不容小觑,华中科技大学端午3天签约项目总投资989.7亿元,武汉大学现场签约1576.7亿元,令人惊叹。下半年,还有6所大学校友专场即将举办。

  “院士经济”,陈一新提出,将把对接服务“两院”院士作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特殊抓手,让院士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顾问团”,让地方党委政府成为院士的“服务团”,把院士“才”富变成武汉财富,把院士科技成果变成武汉发展成果。他提出目标:今后2—3年内,武汉要力争汇集创投基金5000亿元以上,实现80%的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把武汉打造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首选城市。

  “海归经济”,陈一新提出,要完善系列举措,引进顶尖人才,完善“城市合伙人”工作机制,建立全球人才数据库,设立海外孵化器及招才工作站,构建面向全球的招人聚才网络体系。他透露,在生物医药领域,目前,武汉正力争引进在哈佛大学的200多位武汉校友,助力光谷高新区“药谷”建设。

  李德仁院士认为,陈一新提出的“菁英经济”代表人才优势、“校友经济”代表资本优势、“院士经济”代表智力优势、“海归经济”代表管理优势,这些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四方”着力、多措并举,武汉潜力无限,必将实现蓄势腾飞。

校友资智回归探索出武汉模式

大学与城市休戚与共携手前行

  300万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地区累计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总量。

  2500亿元,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两所高校校友带回的项目投资总和。

  自武汉向百万校友喊话不到半年,“校友经济”模式已经诞生。据悉,6所高校将继续举办校友回汉专场活动,其他高校也正在积极筹备。

  借势借力、借资借智。在校友经济的强推动下,武汉今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有望突破8000亿元甚至破万亿元,实现武汉发展的神奇一跃。

  新生尚未报到,老校友率先归来

  大学与城市休戚与共,命运相连。

  一位武大校友笑说,新生尚未报到,老校友已经归来。自今年2月28日武汉市招商引资大会首次提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喊话全球武汉校友资本回汉、智力回汉助推武汉赶超发展,迄今已有1100名武大、华中科大校友回汉鼎力支持。

  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回忆说,经过校友朋友圈的击鼓相传,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已经传遍每一个关心武汉发展的校友,带着对母校的依恋之情,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和自己连夜相商,决定大力支持武汉发展。“真正感受到武汉那种强大发展气场的,是在4月8日凌晨1时,我乘最晚一班飞机到武汉,便接到5个区负责人的招商邀请。”雷军说,武汉正在经历巨变。

  “很高明的一招,校友们响应得也很热烈”,华中科大企业家协会会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宏祥说。武大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蹇宏认为,当一座城市把人才当作核心战略,一定会吸引大批人才和资本,而这些都是领军企业、独角兽诞生的基石,“市场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武汉现有高等院校89所,在校大学生130万人,在世界城市中位居第一。

  人才的“种子”优势形成“校友经济”

  人才荟萃的武汉,具有发展新民营经济的“种子”优势。一批校友项目,民营企业唱主角。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分析的武汉民营经济发展不足这一“短腿”正在生长。

  “欣慰地看到师弟师妹们事业有成、彼此关照,我们武大商帮才能一呼百应。”陈东升在校友聚会时连说两次“想不到”,想不到校友联谊会的规模可以发展到如此规模,想不到大家人心如此之齐。

  2017年8月26日,这一颇具实力的校友商帮在武汉正式确认登上企业家群团舞台。武汉在全国率先提出“校友经济”这一概念。“很难想象有武汉这样一座城市,能够创造这样的创举。”岗领集团董事局主席于刚站在校友演讲台上,激情满溢,仿佛创业初成时的意气风发。

  小米武汉总部落户光谷,办公室装修从签合同到交付使用只用了5天,武汉本土民营供应商为这一互联网领军企业的速度感到震惊,更多的是敬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汪百知响应回汉发展,干脆带回了激光显示上下游的全部合作企业,时间只用了7天。

  据不完全统计,半年内仅武大、华中科大校友回汉的签约总额,已经超越不少高端经贸交流活动近20年的累计总和。

  校友力量,让武汉为之一振。

  资、智活络城市经脉 成功探索出武汉模式

  “当商业智慧与情怀交织,最终形成的就是一股洪流。”蹇宏说,校友回汉签约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据悉还有很多项目揣在校友口袋里没掏出来。

  武汉市招才局介绍,其他在汉高校的专场将陆续进行,形成活动序列及强大气场,形成校地合作的深度实践。

  同为武大校友,辜胜阻缅怀武大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他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护航人,校友商帮能成长起来,这是不能割舍的部分。”辜胜阻说,校友商帮的成立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有支柱性的产业和品牌、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雷军响应说:“我愿意支持比我小20多岁的人创业,做好了吃亏的准备,为的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代代相传。”

  截至目前,武汉共开展校友“资智回汉”大型活动40多场,高校与城市全面、深入融合。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不仅将其华中区总部放在武汉,而且将有重磅项目落户东湖高新、武昌、青山等区。

  汉阳区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到武汉去!到东方的芝加哥去!”专场推介会,在海外武汉校友中引起强烈反响。

  青山区与武科大合作,成功促成知名校友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资智回汉”……

  “大学始终与武汉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大学与武汉交融共生、共同发展”,在校友的支持下,逐渐成为武汉的独特城市文化。

  “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华中科大校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建议,校友们要把关注武汉、投资武汉、建设武汉变成一项长期的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与社会合作处处长徐岩介绍,他利用暑假跑了4个校友分会和6个城市。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地质学专业人才的中国地质大学,今年10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校友返校月,学校会邀请近千毕业30年的校友返校,“许多1987届校友已成长为我国地质、勘探等领域中坚力量”。

  利用暑假举行校友嘉年华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总会,已向全国各地50多个地方校友会传达了“资智回汉”的声音,今年下半年,校领导还将兵分几路拜访各地校友会。

  华中农大成立校友创业服务中心,一批校友项目正在留汉“结果”,校友会将举行定期路演,未来,校友活动还将拓展到珠三角甚至是海外,吆喝更多校友回汉留汉。

  “城市的竞争力是人才,中部的崛起、大武汉的崛起正在变成现实,我们校友和城市市民一起迎接这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陈东升说,拥有人才、资源、环境优势,新一线城市中必有武汉。

  (长江日报 记者郑汝可 张隽玮 李佳)

[责任编辑:王玉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