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头条

阮成发写信向长江救援志愿队致敬 提议在江边为英雄塑像立碑

2014-11-20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19日,一直关注着长江救援志愿队事迹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阮成发,读完本报通讯《牺牲背后是生命守望——来自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报告》后,提笔致信这个英雄群体,代表市委、市政府和他个人,向英雄们致敬。

  阮成发在信中提议:“在长江边选一处合适的地方,为舍身救人的英雄塑像立碑,让活着的人们永远记住他们,让英雄事迹世代流传,让英雄精神成为永恒。”

  “我为陈忠贵同志的牺牲深感痛惜,为武汉有你们这样的英雄群体倍感自豪”,身为一名“老武汉”的阮成发写道:“我年轻时常常在长江游泳,深知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是怎样的凶险和不易,‘拿命博命’需要怎样一种勇气和情怀。”

  阮成发高度赞扬这一英雄群体所诠释的大义大爱:

  “你们日以继夜坚守在长江、汉江边,是在坚守这方水土所赋予武汉人的大义大利;你们无怨无悔,守护生命,是在用义举书写至善,用生命诠释大爱。”

  “你们由个体到群体,由自愿到志愿,织就了一张全天候全覆盖的救援网络,将一个个普通武汉人的光辉品格,汇集为这座城市的大义大爱,将武汉精神、大爱之城托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你们的一次次生死救援,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真谛。”

  阮成发在信中发出了向英雄们学习的号召:“你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我和全市人民都要向你们学习、向你们看齐,把你们的大义大爱接力传递,把你们的精神发扬光大。”(长江日报记者李晓萌)

致长江救援志愿队的一封信

  长江救援志愿队全体队员们:

  你们好!

  从《长江日报》看到你们的事迹,久久难以释怀。我为陈忠贵同志的牺牲深感痛惜,为武汉有你们这样的英雄群体倍感自豪。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也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你们致敬!

  我年轻时常常在长江游泳,深知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是怎样的凶险和不易,“拿命博命”需要怎样一种勇气和情怀。

  你们日以继夜坚守在长江、汉江边,是在坚守这方水土所赋予武汉人的大义大利;你们无怨无悔,守护生命,是在用义举书写至善,用生命诠释大爱。

  你们由个体到群体,由自愿到志愿,织就了一张全天候全覆盖的救援网络,将一个个普通武汉人的光辉品格,汇集为这座城市的大义大爱,将武汉精神、大爱之城托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你们的一次次生死救援,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真谛。你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我和全市人民都要向你们学习、向你们看齐,把你们的大义大爱接力传递,把你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建议,在长江边选一处合适的地方,为舍身救人的英雄塑像立碑,让活着的人们永远记住他们,让英雄事迹世代流传,让英雄精神成为永恒。

  阮成发

  2014年11月19日

  惊叹“拿命博命”救援义举 网友盛赞 “大武汉的骄傲”

    19日,长江日报头版报道长江救援志愿队事迹后,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引发热议。网友们惊叹于长江救援志愿队“拿命博命”的救援义举,更有网友盛赞长江救援志愿队是“大武汉的骄傲”。 有网友对救援队员们自身安危表示关切,呼吁市民谨慎野泳。网友“晓来霜天”说:“希望他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人,也希望不熟悉水文情况、泳技不佳的人不要去野泳。”网友“CJS乐”说:“还是要加强我们的生命意识,不是每个人掉下江中都有人救!” 【更多】

   长江救援志愿队引起全城关注 “拿命博命”义举感动市民

   19日,长江日报头版报道长江救援志愿队事迹后,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引发热议。网友们惊叹于长江救援志愿队“拿命博命”的救援义举,更有网友盛赞长江救援志愿队是“大武汉的骄傲”。有网友对救援队员们自身安危表示关切,呼吁市民谨慎野泳。网友“晓来霜天”说:“希望他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人,也希望不熟悉水文情况、泳技不佳的人不要去野泳。”网友“CJS乐”说:“还是要加强我们的生命意识,不是每个人掉下江中都有人救!” 【更多】

  被感动市民跟拍志愿队30天 定格一个个惊险救援瞬间

  2012年7月29日19时15分许,汉阳门水域江水湍急,40岁的黄鹤楼冬泳队队员吴桂涛刚下水,突然听到一阵呼救声。十余米外江面上,一名中年男子头部一起一伏,无力打水。吴桂涛不到5秒钟游到男子身边。由于未带游泳圈,吴桂涛看准时机,潜到男子身后,采取踩水顶推的办法将已经开始下沉的男子往岸边托。及时赶来的队友将游泳圈扔到两人身边,男子得救。回到岸边的吴桂涛已气喘吁吁、精疲力竭

  19日一早,读到本报《牺牲背后是生命守望——来自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报告》后,“拍客”童汉芳致电报社:“这批无名英雄终于浮出水面!”他向本报提供了跟拍救援队的许多照片。

  2012年7月22日至8月21日,童汉芳在武昌区汉阳门码头跟拍江上救援一个月,拍摄3000余张照片,目睹近40人被救起,定格10余次惊险的救人瞬间。

2012年7月25日,武昌桥头水域一妇女在湍急洄流中呼救,冬泳队队员钟山成急忙赶去,先是安慰遇险者稳住其情绪,然后把自己的救生圈递给她。获救后,女子惊魂未定地说:“今天水流太急,我好像被人往水里拉,根本无法控制。”被救妇女住在附近,丈夫得知妻子历险后当即赶到江边谢恩。

  关注野泳安全发现江边“异类”

  童汉芳64岁,退休前在东湖风景区负责宣传工作。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开始拿起相机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东湖边,每年都会发生溺亡事件,家属哀嚎声让我心痛”,2012年夏天,童汉芳决定关注野泳安全问题。他将镜头对准了泳者密集的武昌汉阳门。

  从这年7月22日开始,童汉芳早出晚归,观察堤岸边泳者一举一动。3天过去了,人群中一批“异类”引起了他的关注:他们三三两两来到江边,不着急下水,不紧不慢换上泳裤,警惕地“扫描”岸上岸下。岸上,游客散步时过于靠近江面,他们会上前好言相劝。江中,看到有人溺水遇险,几乎同一时间,好几个人纵身而下,合力将溺水者救起。

  头几天,童汉芳将镜头凑上前,他们纷纷闪躲。熟络了,他们报出的“姓名”是同一个:黄鹤楼冬泳队队员。黄鹤楼冬泳队,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参加单位之一。“我们每一个冬泳队员,其实都是一名救援队员”,他们告诉老童。

2012年7月,黄鹤楼冬泳队队员叶中建把江边一个漂出安全区域的小女孩护送上岸。叶中建的另一个身份是户部巷店主。2008年,为了在长江边游泳,他花15元钱买了个汽车内胎当救生圈。没想到4年时间与泳友一道已救起30多个人。

  亲眼目睹近40人获救

  观察了一个月,童汉芳发现,救援队员救起人来个个“身怀绝技”。救援往往发生在瞬间,很多时候他都来不及从包里拿出相机。

  2012年7月底的一天,冬泳队长徐利华正向童汉芳介绍队伍情况,突然指着江面大喊一声:“那个光头男的不行了。”只见该男子头部隐约在江面起伏,但并未呼救。在徐队长指挥下,队员黄海顺、钟山成立即下水,将救生圈套在即将下沉的男子头上,将其拉回岸边。“你为什么一眼看出他不行了?”“他手臂绷得很紧,打水极不自然。”

  队员周庆桥是自由职业者,责任心强,擅用救生杆。每天来到江边,他都握着救生杆守在堤岸边,一个夏天,救起四五名踩青苔落水的市民。

  当月,童汉芳亲眼目睹冬泳队员救起40人,并用镜头记录下10余次,“他们对得起英雄这个称号”。

45岁的周世杰,来自钟祥,连续3年夏天,他在长江大桥岸边靠租赁救生圈为生。耳濡目染,当冬泳队员不在时他充当了救生员角色。2012年7月17日晚间,一名外地来汉男子在汉阳门水域游泳时遭遇暗流。周世杰发现后,赶忙将救生圈扔到男子身边。外地男子得救后提出酬谢,被婉拒,于是主动提出合影,并在照片后面写上感谢信。

  惊险救援后大多很“淡然”

  目睹一次次生死线上的救援,童汉芳发现,无论是救人者,还是被救者,在惊心动魄的救援之后,都不会多谈。

  被救者惊慌失措,上岸后半天回不过神。让老童意外的是救人者也很“淡然”。40岁的队员吴桂涛将一名体力透支的男子从江中央拖带回岸边,那一次他连救生设施都没来得及带上。面对童汉芳的询问,他回答:“他遇到危险,我不救,良心上过不去。”

  这一个月,烈日炎炎,童汉芳在江边一站就是一整天,颇为辛苦。“那天,把照片传到长江网上,已经到了后半夜”,他说,看到网友们为救人英雄点赞,困顿感立即就消散了。

[责任编辑:王 郭骥]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