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博览馆正在布展,近期将正式对外开放。6月26日,记者走进武汉客厅,先睹为快。
在博览馆中央展厅,一组134年前的照片挂在墙上,讲述着1891年春天的故事。俄国皇太子尼古拉的访汉盛况在此定格:照片里,可以看到汉口码头临时搭建的盛大彩门,旁边陈列着“阜昌公司”的俄文门匾。这组珍贵影像,是迄今发现的唯一记录这一重大外交事件的原版影像,见证了汉口作为19世纪后半叶世界国际贸易中心之一的历史。
印有“HANKOW TEA”(汉口茶)的茶叶运输箱、百年前带有“囍”字的俄文“XAHbkoy”(汉口)茶砖、印着中国茶人形象的世界首枚茶叶邮票……800余件展品如同时光长廊,娓娓道来中国万里茶道与汉口“东方茶港”的传奇。
这些珍贵文物,是陈勇与团队历时三十载,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展出的只是一部分,他们的藏品有近1万件。
“我半生的心血都在这里。”陈勇说。他今年59岁,是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实证研究中心主任。展品涵盖了万里茶道上的中外器具、照片、绘画、信笺、票据、包装箱、广告、出版物等。
6月26日,记者徜徉于展厅中,看到了一个东方大港如何通过一片茶叶,连接起亚欧大陆商贸往来与文化交融的一幕幕。
影像中的“东方茶港”
汉口之名驰名世界
在万里茶道博览馆,一组1900年前后的立体照片生动再现了汉口码头作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的景象。照片中,码头工人往来如织,茶叶堆积如山,江面商船云集。照片背面以英、法、德、俄等六国文字标注“汉口茶”,赫然印着“汉口,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陈勇感慨:“从这些影像不难看出,汉口‘东方茶港’之名是当时世界叫出来的,它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集散地,更是19世纪全球茶叶贸易的中心。”
陈勇对记者说,前面那张俄国皇太子访汉的照片,原为俄国皇室珍藏,后流出,最终于海外拍卖行购回。它回归到武汉来填补了历史空白,让今人能真实看到汉口在1891年成为中国外交主场的盛大场景。
展览馆中,清代程颂万的《楚望阁诗集》原件,记载了俄皇太子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晴川阁的会晤;一组组19世纪的茶叶出口票据和货运单,则以精确的历史细节,佐证了汉口红茶、青砖茶的出口量位居全国之首的事实,当时,汉口茶的出口数量起伏,左右着国际茶叶市场的价格波动。
陈勇与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合著出版的《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影像(1838—1938)》,也陈列在展览中,该书揭示了汉口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角色、地位。书中有“万里茶道”专章,以大量的邮票、茶叶包装等照片,还原了汉口作为国际商埠的繁荣景象。
茶叶盒中的传奇
“汉口茶”品牌誉满天下
陈勇向观众讲述“HANKOW”标识牌的由来。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万里茶道博览馆内,一件20世纪初的红色铁茶盒,似在讲述一个故事:盒面上,白胡子“博京爷爷”手持俄文包装的茶叶,身旁“HANKOW TEA”的英文标识熠熠生辉。这位慈祥的老人形象,曾是西方市场公认的汉口茶叶品牌象征。“这些铁茶罐及原装茶,用英、法文写着用量和泡茶方法,用俄文及东欧文字注明是上等好茶,还有印度茶和锡兰茶绑汉口茶名牌,证明汉口茶在当时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品牌。”陈勇指着展柜中的一件件藏品说。
1893年汉口发行的邮票《担茶图》,也陈列在展览中。这是全球第一套以茶叶为主题的邮票,这套邮票在4年时间发行10多个版次,寄往世界各地,使汉口“担茶人”的形象成为西方认知中国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展柜中陈勇从欧洲寻获的“HANKOW”标牌,与1877年《伦敦新闻画报》的码头照片共同见证:从汉口江岸码头真实的劳作场景,到国际市场的品牌标识制作,中国茶叶完成了从商品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汉口租界志》记载,19世纪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汉口茶叶出口的全盛时期,出口量占全国的比例最高时达到80%。“这是一个东方港口对全球市场的贡献。”陈勇站在博览馆的一幅巨幅地图前说。这些文物串联起的不仅是茶叶贸易史,更是古老东方大国通过珍美物产造福世界的辉煌篇章。
茶器里的文明对话
中国茶具引领全球风尚
万里茶道博览馆珍藏的茶器,见证了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博览馆有一个展区,几个大玻璃柜展示着中国输出世界的各种茶壶。中国壶的设计,体现着东方智慧与实用美学,大方实用,不同的壶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茶馆里的铜壶,多是壶嘴细长,方便店小二提壶穿梭客人间将茶水倾泻入盏,手腕翻转间,是市井烟火里的从容技艺;而用于商道驿站的茶壶,则是短扁的宽嘴,讲究一个“快”字,哗啦啦倾吐茶汤,过路人仰头痛饮,映现着风尘仆仆的生计。而海外茶壶则演变为精巧的茶炊,球形、桶形、花瓶状各具特色,后期更在壶身装上龙头,将实用与优雅完美结合。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绘了一段饮茶场景:“黄昏来临,烧晚茶的茶炊,在桌上闪光,咝咝作响,热着中国茶壶里的茶水,轻轻的水汽在它下面飘荡。”这段诗歌,旁注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时刻,也印证了中国文化通过万里茶道传入欧洲的美景。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地学者张笃勤看过这些藏品后说,它们不仅佐证了汉口“东方茶港”的辉煌历史,更以实物对既有史料形成补充。张笃勤认为,其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万里茶道本身,对近代武汉对外贸易研究亦有价值。同时,这些茶炊、茶具、商标等实物,作为湖北茶文化的一部分,对湖北近代茶叶贸易史、茶栽培史及饮茶风俗等多种维度提供了具象化的研究样本,更让武汉茶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细节得以通过实物载体被更系统梳理与解读。(武汉晚报 文/叶飞艳 徐璐 图/记者胡冬冬 通讯员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