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武汉印象

【文化篇】老汉口的茶馆

2016-10-17  字号:[][][]  转发

  老汉口的茶馆始于何年,尚无从查考。

  范锴《汉口丛谈》有载:“后湖之有茶肆,相传自湖心亭始。近若涌金泉、第五家、翠芗、惠芳、习习亭、丽春轩之名为著,皆在下路雷祖殿、三元殿后。其余尚有数十处。”

  《汉口丛谈》序言一开头提到癸未年,当是成书时间。范锴系清嘉道年间人士,故此癸未年应是道光三年,即1823年。由此看来,最迟在180多年前,汉口已有茶肆开张,光后湖带就有几十家,其中著名的有6家。

  到宣统元年(1909),汉口的茶馆多达250家,占武汉三镇茶馆的60%。张之洞督鄂后,伴随工商业的迅猛发展,汉口的人口日益增加,茶馆生意更为兴旺。至1918年,汉口的茶馆增至696家。10年后又增加到1117家。1931年武汉大水后,百业萧条,大批失业者涌入茶馆,茶馆生意格外兴隆。1933年,茶馆竟增至1373家。其中著名的有接驾嘴心怡茶楼,生成里口的味春茶馆,民生路口的话雅茶楼,永安市场的汉天春茶楼,后花楼街的德意茶馆,江汉路上的洞天居茶楼,以玩雀鸟著称的临城茶馆等等。

  武汉沦陷后,汉口茶馆业只残存有250家,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解放前,武汉三镇一共只有茶馆300余家。

  旧时的茶馆,不论大小,只有“清水”与“浑水”之分。清水茶馆以卖茶为主,馆内不唱戏,不打牌。浑水茶馆内,则是唱戏、说书、打皮影戏、标会,乃至打牌赌博皆可。茶馆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主业颇有来头,不少还是青、洪帮中人,抑或依附于封建帮会。若“红黑”两道均不沾边,在当年是难以开成茶馆的。当年的茶客中曾流行不少“口头禅”,颇能反映昔年的社会背景与民间风俗。略举几例:

  “不是光棍,不开茶馆”。开茶馆虽本小利大,但常有地痞流氓寻衅闹事,故茶馆老板必以青洪帮或军警宪特头目作后台。

  “行时的酒馆,背时的茶馆”。行时即生意好,背时则指生意差。生意好的酒馆固然让食客大饱口福,而生意清淡的茶馆却因它的“真开水”及清静,受到茶客青睐。

  “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有的茶客喜欢兼营澡堂的茶馆,尤其是隆冬,上午喝茶,下午泡澡堂。如此一天下来,既过了茶瘾,又驱寒取暖,好不惬意。当然,能这样悠闲的,多为有钱人家。

  “前世打爷骂娘,今生落得跑堂,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八只脚的床”。茶馆伙计通称“茶房”或“跑堂”,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薪水微薄,伙食差,晚上无固定睡床,只好将两张茶桌拼拢当床。可叹他们还迷信“前世有过,今生报应”。

  茶馆,无疑是一个“小社会”,它是老汉口的一个缩影。

  老汉口茶馆之规模,25张茶桌以上算是一等,15—25张茶桌的为二等,5—10张桌子的系三等,5桌以下的属四等。大茶馆大都集中于闹市区,其茶客多是工商圈内人物;中小茶馆则遍及街头巷陌,茶客亦因地段而别;狭道小街上的茶馆,茶客往往是各类手工业者;沿江沿河及铁路边的茶馆,则是这水陆办货客商及码头装卸工人的休闲之所;而设在公园与游览地的茶馆,则是游客休憩处。

  茶馆内又有普通席与雅座之分。普通席设条凳,泡下等茶叶;雅座内则有靠椅、躺椅,沏上等茶。一些高档茶馆里,冬季椅子上还铺设狗皮毯子。不过,绝大多数茶馆均极其简陋。当年比较气派的汉口茶馆只有几十家。位于六渡桥的汉南春是三层茶楼,设有100多张茶桌与80个雅座,还设有卓越发室、小卖部,夏季则开放平台,供茶客纳凉,是一家颇负盛名的清水茶馆。著名的浑水茶馆则数德华,也系三层茶楼,其三楼还设有专厅唱戏。

  茶客上茶馆喝茶还有不少规矩,如“三茶”就是之一。“三茶”即早茶、中茶与晚茶。早茶从早上开门至晌午,中茶是下午时间,晚茶自下午六时直至晚十许茶馆关门止。一般过了早茶时段,茶客便需“换茶”,付中茶钱。过中茶时间,又得“换茶”付钱。喝早茶的大多在茶馆“过早”(吃早点),一些单身汉常常一起床就上茶馆洗脸漱口,然后泡壶茶。此时,那些提篮卖早点的小孩,已经把饼子、油条摆上桌子,任茶客选用,吃多少算多少。茶客若临时有事离开一会,只需把茶杯靠着茶壶放好,茶馆“跑堂”便知茶客还会返回,就不会收走茶壶,其他茶客也自然不会占此席位。

  老汉口茶馆与地方戏结下很深的渊源。《汉口丛谈》曾说到嘉庆年间茶馆中卖唱的叫“唱婆子”。她“青衣布素”,“挚竹篮入市”,似乎是做裁缝的,而实际上却是“善歌小调”的少妇。《汉口竹枝词》中亦曾描绘其“黑漆包头白粉腮,竹筐携去店门开。等闲爱听清平调。十个铜钱唱一回。”

  清朝末年,黄孝花鼓戏在汉口颇有市场,但囿于格调官府严禁演唱。花鼓戏班便在茶馆楼上于夜半三更悄悄演出。辛亥首义后,花鼓戏更是在各茶馆中风靡一时,不少茶馆也改称茶园或茶楼,每天座无虚席。当年闻名汉上的有四海生平楼、天一茶园、天仙茶园等。汉剧戏班不仅在茶馆演出,而且艺人们还聚会茶馆,说戏艺,拉家常。汉口六渡桥几家大茶馆即系汉剧艺人云集之所。

  1934年,汉口常演出戏剧的茶园、茶社与茶楼计有37家。天一茶园内,既上演汉剧、楚剧,还放映电影。汉宁茶社也是楚剧与电影兼有。满春等14家则专演楚剧,琴鹤等一批茶馆的主打节目是皮影戏。汉口的部分茶馆实际上已经演变成剧场,所不同的是看戏的观众手上拿着一壶茶。

  而在一些浑水茶馆中,不仅演戏,还有杂耍与说书的,不时可听到说书人把惊木拍得“叭叭”作响。

  老汉口茶馆,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传播与发扬汉口本土文化的独特功能。(来源:老汉口风情)

[责任编辑:黄理慧]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