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的符号价值无疑是一座文化金矿。近日,武汉市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牛郎织女的传说》进行整理,并以武汉原生态方言为讲述形式绘画成册,成就“七夕文化”的又一经典之作。
由武汉市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中心出版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方言绘本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方言特色文化融入“牛郎织女传说”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东西湖区所在的古云梦泽地域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据悉,该绘本制作前,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专门邀请了6位老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本地传说。根据明代方志专家朱衣记载,武汉市的文明史起源于《汉广》之诗。这首诗可见于《诗经》,被学者们公认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源头。越来越多的文化线索证明,汉口上游东西湖区所在的古云梦泽地域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
绘本里的织女阿媔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绘本里的牛郎黎豆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绘本表现“牛郎织女”的故事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农耕文明。码头潭文化遗址出土的锄耕石器和陶纺轮,说明武汉市和东西湖区早在6000~6500年以前就进入男耕女织的生活形态。《嘉靖版汉阳府志》记载,凤栖里(今吴家山)原有历史建筑汉广台,但久已荒废。此外,尚有嫘祖庙、鸦渡、轭头湾等若干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的地名沿用至今。其中,轭头湾今名额头湾。
绘本采取方言讲述形式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的地名沿用至今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东西湖区的鸦渡地名沿用至今 图片来源: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几千年来,“牛郎织女传说”从古云梦泽地域发源,传播到中国北方和亚洲各地,演绎出具有不同历史时期和地方特点的故事版本。此次,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的绘图版本就是其中一个以原生态方言文化特点的经典版本。(材料来源:武汉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武汉文明网 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