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公馆渣滓洞带出的重要历史文献“狱中八条意见”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吴嘉豪
坚定理想信念,铸就无比忠诚。5月9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在汉开馆,历时3年打造的《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览在汉展出,405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以来的纪律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监督执纪历程,填补了国内党的纪律建设展览空白。当日,首批参观的市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面对历史洪流中这一粒粒“璀璨的珍珠”,自己的理想信念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88年前的入党誓词已模糊泛黄
他对党的理想信念永不褪色
“这是一份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在陈列馆二楼展厅,一份字迹模糊的入党誓词吸引观展者驻足观看。讲解员吴真天告诉大家,这份入党誓词正式形成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也是我党早期入党誓词的珍贵物证,距今已有88年。它的主人是江西省永新县农民贺页朵。
贺页朵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投身革命,他以榨油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积极为红军搜集情报,救护伤员,运送粮食和弹药。他还多次参加红军攻打永新县城的战斗,积极救护伤员。1931年1月,中共永新县四区区委根据贺页朵的请求和表现,同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25日,贺页朵参加了庄严的入党仪式。
对贺页朵来说,那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夜晚:在榨油坊昏暗的油灯下,他拿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布,在上方端端正正地写下“CCP”3个字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然后在布的中间竖着写下了入党誓言:“牺性(牲)个人,言首 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注:从错)党其(纪),永不叛党”
由于贺页朵识字不多,他不是照着底稿写的,而是记熟了这几句话,把它写下来的。所以这份入党誓词,不仅字体笨拙,24个字还有8个是别字。然而,就是这几个别字,更显出誓词的质朴、可贵。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誓词里面的内容与现行党章里规定的入党誓词并不一致,但“保守秘密”和“永不叛党”这两句话贯穿了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这是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最庄严的承诺。
流逝的岁月沉淀着坚定的信念。1934年红军长征后,贺页朵转入地下工作。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用生命守护这些誓词,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风雨无迹,岁月留痕。听过讲解员动情的介绍,现场观众不禁感慨:这份入党誓词尽管已经褪色,但贺页朵对革命的信念和对党的忠诚永不褪色,历久弥新,彰显出信仰的力量。
王荷波的遗言最感人肺腑
他用生命诠释忠诚令后人肃然起敬
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在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地举办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览,将一件件史料、一张张剪影、一幕幕场景用文字、图片、影像撷取下来,用大家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的表达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广大干部群众重温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场,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王荷波的革命故事,展现他忠诚于党、舍生忘死的革命献身精神。
“看了史料和文图,听了讲解员解说的故事,但最打动人心的展品是他的遗言。”前来参观的市民黄蔚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王荷波最后的遗言——“请求党组织对我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教育他们千万别走和我相反的道路”,震撼着她的心灵。
1927年10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在北京被捕。被捕后,他严守党的机密,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唯一的遗愿是请求党组织教育他的子女,不要让他们走上和自己相反的道路。同年11月11日深夜,王荷波被反动军阀秘密杀害,时年45岁。
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便派人寻找王荷波的遗骸,后移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总理亲自主祭、亲自扶柩、亲自覆土,献上了党中央最崇高的敬意。
“他用生命诠释了忠诚,让人肃然起敬。”黄蔚通过观展,了解到王荷波短暂又伟大的一生,在北洋政府警察厅关于王荷波等被捕情况的原始报告档案中,王荷波被捕后,在初审时称自己叫汪一喜,江西人,在上海经营西服店。后经叛徒指认,他仅承认了真实姓名和叛徒指认身份,而对党的机密,无论敌人怎样严刑拷打,始终没有透露半个字。
“他对党的忠诚和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豪迈,在我眼中,不仅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黄蔚说。
红岩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建议
“狱中八条”更具现实意义
展厅一角展示着“狱中八条”,全文是很小号的钢笔字,纸张为以前包东西用的黄纸,这也展示着革命烈士在狱中铸牢的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讲解员动情解说,“狱中八条”是红岩烈士在白色恐怖环境中,在残酷革命斗争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警示。
1949年12月25日,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从国民党撤离重庆前的大屠杀中侥幸脱险后不到一个月,就向党递交了一份带血的报告《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八条意见”就是根据这份2万多字的报告提炼的。当时重庆地下党遭受大破坏,正是因为曾是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的叛变所导致。
红岩烈士们身陷囹圄时,对党的领导干部叛变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思索,襟怀坦白向党建议: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观众为革命烈士铸牢的理想信念感动,“狱中八条”也由此成为自觉完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教材。
对于“狱中八条”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解释:“这是革命烈士在牺牲前,对当时工作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尤其是对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思想、革命意志淡化,随心所欲,不按党的纪律办事,理想信念不坚定等给出的警醒。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就是狱中烈士的血书遗言,血泪嘱托。”
新时代,“狱中八条意见”更具有现实意义。它警示每一个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化党风、政风建设,确保风清气正,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时刻保持警醒。(长江日报 记者鞠頔 汪甦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