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聚焦

院士点赞武汉自然教育经验 值得全国借鉴

2018-11-30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中小学生在园博园内上研学展示课 长江日报记者胡九思 摄

  自然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如何在城市中开展自然教育?在29日下午的青少年生态研学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周忠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兼CEO卢思骋分别作了精彩演讲,来自北京、深圳和武汉的专家、资深自然教育人,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于自然教育的观点。

  周忠和认为,自然教育是一门中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考科目。人类的好奇心,是科学探索、发现和创造的原动力。长期把孩子禁锢在教室里,不利于培养孩子观察和探索的能力,削弱了孩子的创造力。未来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必须重视自然教育。

  1992年,卢思骋有幸参加亚洲区青年人环境保护体验营。在活动中,他惊奇地发现,一个发达国家流行使用一次性筷子,就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原始森林被砍伐。自然教育水平较高的台湾,居民可以迅速组织起来,阻止政府在自己家门口修一座水电站,以免破坏家园的生态。由此看来,良好的自然教育,是保护我们家园的第一步。

  清华大学教授吴彤、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就自然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展开了探讨。

  刘华杰教授说,自然教育的内涵,是如何与人、社会乃至整个自然和谐相处。但现在孩子们的时间被培优、奥数、钢琴等等排满了,在大自然中玩耍成了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孩子与自然交流的通道被强行关闭了。

  吴彤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小孩对自然知之甚少,看到一种植物,遇上一种动物,就会问“对我有什么用”“我能吃吗”。这种自我,或者说“人类中心主义”,不利于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刘孝廷说,孩子们通过认识自然,能够掌握跟自然打交道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利用这些技能,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包括人生问题。我们需要实实在在把孩子们从钢筋水泥中释放出来,让他们投身大自然中去。

  武汉大学教授向德平,深圳出版人、作家南兆旭和北京自然摄影师郑洋,围绕如何在城市中开展自然教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南兆旭在深圳生活29年来,持续记录深圳的自然地理和气候变化,满头黑发已经花白。他笑称,武汉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的“武汉模式”非常棒,特别羡慕武汉的中小学生,能有这样的机会,希望能推广到深圳和全国。他一直坚持“把自己家乡当做世界中心来关注”,武汉把城市公园作为自然教育的“第一站”,非常接地气,又容易普及。

  向德平毫不掩饰作为武汉人的自豪感:武汉有100多个湖泊,有大江大湖大武汉之美称。武汉市率先以城市公园为基地,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传递给青少年,是一项创举。

  郑洋说,武汉的气候非常适合做自然教育,现在园林和教育部门携手,整合各方资源倡导自然教育,使中小学生可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到户外上课,是自然教育行业的福音。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说,非常高兴看到武汉市政府搭建了这么好的舞台,让孩子从课堂走向大自然,这是武汉这一代孩子的福气。武汉的城市公园,是青少年学习亲近自然的最佳场所。阿里巴巴将搭建好更多的舞台,把武汉经验复制到全国。(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刘思萌]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