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聚焦

江岸六大行动计划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2017-10-09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绿色发展——眼下,江岸区正在勾画一幅美丽画卷,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为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市关于长江大保护工作部署,推进“三化”大武汉建设,江岸区紧紧围绕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方案》。

  行动计划从“蓝天、碧水、绿地、净土、美区、兴业”六大方面着手,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区全面贯彻落实。

  近年来,江岸区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治理,发展绿色经济,提升民生福祉。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评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培育生态文明等措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高,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江岸区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将全区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生态高效、城市优美宜居、资源节约利用、绿色生活普及、生态制度健全的美丽城区,力争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中走在前列,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

  计划1 蓝天行动

  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目标 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确保达到7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30%,确保完成市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考核目标。

  深化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长江新城建设和“三旧改造”工作,开展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和作坊等整治工作,对限期整改不能达标的实施关停或搬迁。

  开展锅炉污染综合整治。全区范围内禁止燃煤锅炉使用。严格生物质锅炉准入。加强监测监管执法力度,对超标排放的依法进行查处。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快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强化油气污染治理和监管。积极推动汽车维修、干洗、餐饮等生活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工作。

  加强各类扬尘污染控制。实施最严格管控措施,严格工地扬尘管控,建筑工地、拆迁工地严格执行“四全、三提高”标准,开展工地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渣土和砂石运输车管理。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作业率达到95%以上,对裸露区域全面实行铺装或者绿化覆盖。

  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及燃油施工机械环境监管。加快完成省、市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目标。依法加大对非道路移动施工机械排放黑烟等明显可视污染物的管理。

  大力推进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取缔露天炭烧烤,严厉查处散煤销售使用行为,督促产生油烟的餐饮企业和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加强对餐饮油烟排放单位的监管执法,确保餐饮油烟配套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深入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探索建立以街道行政区域为网格的大气网格化监管考核体系。落实街道日常监管责任,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适时实施空气污染临时管控。及时迅速响应市、区改善空气质量办公室的空气污染临时管控措施,强化重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临时管控。

  计划2 碧水行动

  持续推进“四水共治”,严格饮用水源保护,确保水环境质量改善

  目标 到2021年,全面建成“一江两湖三河九渠”的大生态水网系统构建,形成引江济渠、引江济湖的良性生态环境格局。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制定“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方案。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落实河流管护执法责任主体,加大巡查管理、执法与监督力度。严厉打击涉河非法排污、采砂、设障、围垦、养殖、侵占水域等违法行为。鼓励支持“民间湖长”、湖泊志愿者和生态环保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和监督水体污染防治。

  推进湖泊明渠生态修复和河道岸线整治。开展鲩子湖长效维护和塔子湖生态修复。围绕“长江主轴”核心区建设,加强港口清理整合,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治理。着力开展沿江、沿河生态化改造,实施江滩四期改造建设等工程,提升沿江、沿河生态景观,建设生态绿城。

  加大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18年底以前,完成全区污水收集骨干系统等项目建设,消除污水直排现象,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有效控制水体面源污染。到2021年,管网完善率提升至95%以上,污泥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中水使用率达20%。

  整治黑臭水体、明渠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全面消除黄孝河明渠服务范围内污水直排入渠的现象。实施水系构建,建设清水补给—中水回用的系统。启动对岱山渠、幸福渠、四季港渠、平安渠等46.6公里渠道综合治理。

  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清查堤角水厂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环境安全隐患。完成水源保护区内建筑物和各类码头、船舶整治搬迁,建立定期巡查、监测、监管执法长效机制。确保堤角水厂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计划3 绿地行动

  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提升城区景观品位

  目标 到2020年,实现建成区绿地率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2 平方米,城市绿量明显增加,绿色空间全面拓展。

  实施绿化、彩化建设。实施兴业路游园、三金潭小景等12处游园和小景改造,建设竹叶山绿地景观节点等20处花境;新增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空军预警学院等15处园艺扎景;重点打造中山大道、黎黄陂路花街建设,继续推进黄浦路、市民之家等25处重点道路节点上花。

  推进宜居社区绿化建设。建设社区绿道20公里,以点带线、植绿成片的工作思路,重点实施武汉天地、跃进、越秀星汇君泊、后湖公园等5片的绿道建设及绿化品质提升。

  公园绿地建设。续建府河滩地环境整治景观工程,推进岱家山文化公园项目前期工作。改造提升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金潭(府河)郊野公园。续建石桥游园,新建十大家游园、新春游园。

  通道绿化建设。提升城市主次干道绿化,实施兴业路、百步亭花园路、后湖及塔子湖片区主次干道、解放大道下延线、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地铁站点绿化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汉孝城际铁路林带,建设林阴道10条(含2条花道),新建绿道5公里。实施沿江大道、武汉大道、中山大道等重点道路花卉景观改造提升及景观节点花卉布置。

  立体绿化建设。推进立交匝道绿化、桥墩绿化、高架桥绿化、人行天桥绿化建设。动员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单位拆墙透绿、庭院爬绿,发动市民阳台飘绿,形成良好绿化氛围。探索实施新建房屋建筑屋顶绿化。

  计划4 净土行动

  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工业场地治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目标 到2020年,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地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制订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案。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影响。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监测。建立全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控网络。

  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加强对滩涂、湿地的保护,严禁向滩涂、湿地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加强重点企业监管。每年开展重点污染企业土壤环境状况监测,向社会公布其相关情况。

  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条件,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建立关停企业污染地块筛查工作机制。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制定江岸区土壤治理修复规划方案。以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

  计划5 美区行动

  提高全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丽幸福街区

  目标 打造一批业态定位、空间格调、建筑风格相得益彰的“美丽街区、幸福社区”,实现街区环境“一年见效、三年成片、五年焕新”的工作目标。

  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要求。优化提升长江主轴江岸段,推进老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利用;将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滨江高端商务中心;以长江新城江岸片区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造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创富大城。

  培育特色生态文化。总结推广百步亭社区两型社会建设经验。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重点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校教学计划和党政干部培训体系。全区环保重点企业负责人每年至少接受两次环保教育培训。

  打造完善的绿色出行硬件基础。基本形成“三环二射,三桥二隧,七条轨道交通”的路网框架。加快推进汉口沿江商务区、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长江新城主要道路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连通道和微循环道路。加强市政道路维护。加大城市绿道系统、停车场等慢行和静态交通系统建设力度,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到2020年,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

  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房地产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积极建设海绵城市。以长江新城和长江主轴规划范围内为重点,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创建美丽街区。按照“三区一带一城”的发展布局,通过三年分批建设,打造一批美丽街区,打造一批低碳发展社区。

  计划6 兴业行动

  推动高端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目标 加快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绿色产业转型行动计划,培育以绿色产业为主的新经济增长点,逐步打造完善绿色低碳的现代生产体系。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的服务产业,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优先扶持发展金融业,形成集融资、投资、保险、质押、咨询、投资中介、融资性担保等服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商务商贸业,加快培育核心新商圈、多层次商业集群和时尚消费中心。优质发展房地产业,加大商业地产、科技地产开发力度,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壮大创意设计业,形成三阳路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发提升沿江时尚休闲文化区、二七红色旅游文化区。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围绕重点功能区,依托不同档次楼宇发展多层次总部经济,形成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态势,打造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加快工业绿色化转型。抢抓机遇,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长江新城等新兴科技园区集聚,推进村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集中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鼓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加强全过程绿色管理,广泛开展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建立完善全流程绿色管理体系,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探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服务设施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服务产品生态化。实施“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计划。跟踪电子废物流向,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城市废弃物回收平台。强化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结合“长江新城”和“三旧改造”工作的推进,加大对落后行业企业的搬迁力度,严格环境监管执法。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

  (长江日报 策划: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撰文:李婷 祝丽芳 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