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聚焦

湖北戏曲“大码头”振兴看今朝

2017-09-19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荆山楚水,孕育了汉剧,进而滋养了京剧;孕育了一代宗师谭鑫培,进而影响了一大批名伶泰斗。

  这里,从来就是戏曲的热土,戏迷的乐园。

  汉口,曾经是与北京、上海、天津并称的“戏码头”,讲述着中国戏曲的“武汉故事”,这里集聚中国最好的戏、最好的角、最热闹的剧场、最有水准的观众,戏曲大师梅兰芳曾6次来汉,每次都是万人空巷。

  湖北,在新的时代征程中,正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多措并举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促进戏曲繁荣发展,为中国戏曲在这片土地的繁荣、传承与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一年投入超2亿,扶持戏曲动真格

  “太湖池边映朝霞,父女二人走天涯,青山绿水难描画,打渔之人船当家……”15日下午,高亢激越的唱腔在武汉市三十中响起,武汉市“戏曲进校园千校千场”系列活动走进该校。

  舞台虽小,武汉汉剧院派出的却都是名角,艺术家们倾情演绎经典剧目《打渔杀家》,精湛的技艺,幽默的剧情,让台下学生看得入迷。互动环节,孩子们把手举得老高,都想上台模仿戏曲动作。

  这是湖北戏曲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湖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湖北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湖北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京剧振兴发展计划(2016—2020年)》《湖北省戏曲振兴发展计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划,全面部署湖北戏曲振兴发展工作。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提升湖北京剧在全国的地位,做强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等剧种,增强阳新采茶戏、郧阳二棚子、山二黄、文曲戏、提琴戏等稀有剧种活力,抢救保护荆河戏、堂戏、梁山调等濒危剧种。

  制定严密的政策规划体系外,湖北省还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将支持振兴戏曲发展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力的增强逐年增加。积极探索设立多种形式的扶持戏曲发展基金。

  据统计,去年一年,湖北省戏曲进校园和戏曲振兴经费投入超过2亿元。

  戏曲传承传统文化,进校园生根发芽

  为孩子们上好戏曲课,让孩子们欣赏戏曲经典,为孩子打造戏曲活动品牌。

  截至9月5日,全省戏曲院团今年已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7461场,实现全省戏曲进校园全覆盖。

  全面铺开戏曲进校园活动,湖北各戏曲院团采取多样方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双向沟通“结对子”。省京剧院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京剧传承和发展基地;省戏曲艺术剧院将武汉市丁字桥小学、珞珈山小学、白鹭街小学、张家湾小学等8所中小学作为“戏曲进校园”传承示范点;武汉汉剧院在武汉市育才小学建立“武汉汉剧院实训基地”;“武汉说唱团湖北小曲非遗传承基地”落户江汉区长港路小学等。

  自编教材“显特色”。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戏曲进校园——中小学生普及读本》;黄冈艺术学校编印《黄梅戏进校园教材资料》;麻城市东路花鼓戏剧院出版《东路花鼓戏经典唱段》书籍和光碟,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唱段所表现的韵味和内容。

  免费开展“戏曲夏令营”。省戏曲艺术剧院在张家湾小学举办“2017戏曲夏令营”,授课教师为梅花奖得主詹春尧、国家一级演员张虹;“武汉市2017年戏曲夏令营”首次将京剧、汉剧、楚剧三个剧种集纳其中,营员们在活动中“探秘”戏曲文化,近距离了解戏曲的化妆、服装和伴奏乐器的“门道”,面对面与戏曲演员学习“唱、念、做、打”中的一招一式,切身体验了三个剧种的魅力和韵味。

  如今,在湖北部分高校、大中小学师生中,掀起了学唱地方戏的热潮。汉剧《贵妃醉酒》、黄梅戏《妹娃要过河》、楚剧《赶会》、《群猴》等都成为校园里的热门唱段。

  出人出戏出精品,振兴戏曲“大码头”

  14日晚,湖北省京剧院创排的大型现代京剧《在路上》,在仙桃市演艺中心剧场献演,观众座无虚席,沉浸在剧情之中。这是该剧在9月省内巡演的第六站。

  这部廉政题材京剧一经上演,即引起好评如潮。在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该剧大放异彩,深受好评。专家们认为:《在路上》体现了对京剧本体的重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关切,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近年来,湖北省通过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地方戏曲保护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重点遴选资助10个以上优秀剧目,引导全省戏曲院团突出中国梦主题创作,大戏小戏一起抓,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戏曲作品,赢得观众和社会广泛认可。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建安轶事》、汉剧《红色娘子军》《宇宙锋》、黄梅戏《妹娃要过河》、楚剧《葛麻》等一大批精品剧目走出湖北,走向世界,展荆楚风情,树湖北形象。

  为打造专尖结合的戏曲人才队伍,湖北重点实施“十百千万”戏曲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即要建成有30名以上德艺双馨的戏曲名家,100名以上专业素养高的戏曲拔尖人才,1000名以上基础扎实的专业戏曲人才,1万名以上群众戏曲骨干人才组成的戏曲人才队伍,带动群众戏曲人才队伍建设。

  去年4月,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省戏曲艺术剧院开办楚剧、汉剧和黄梅戏3个定向班,所有学生免收学杂费。全省20余万名中小学生参加面试,158名戏曲苗子入学,踏上了7年学艺路,彻底解决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人才青黄不接问题,标志着培养新一代德艺双馨戏曲人才队伍迈出坚实一步。

  戏曲“盛宴”不落幕,戏曲振兴看今朝

  有戏迷说:“京剧不用武汉话唱,就唱不团圆。”因为京剧的母体之一便是汉剧,两者渊源可追溯至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形成京剧。至今,京剧韵白里有一半以上语言是湖北方言,浓浓的“湖广韵”保留到现在。

  从花鼓楚腔到“二黄”汉调,从京剧、越剧到黄梅戏,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源流。在这片热土上繁荣起来的戏曲文化,不仅使湖北成为曾拥有32个戏曲剧种的“戏曲大省”,也使汉口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成为与京、津、沪齐名的戏曲“大码头”。

  为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辉煌,近年来湖北接连举办了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武汉市也面向全国进行邀演、展演、交流,京剧“南下”、地方戏“飙戏”、名伶汇聚,在荆楚大地上开办了一场又一场戏曲文化“盛宴”。

  今晚,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将在武汉开幕。通过本次会演活动,展示新时期地方戏曲发展成就,加强各省市地方戏曲院团交流,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在武汉逐步形成名团名院聚集、名剧名作迭出、名家名角荟萃、群众广泛参与、演出市场活跃的戏曲发展良好局面,进一步推进武汉建成全国戏曲演出交流中心,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

  汉调楚韵、皮黄声腔、花鼓黄梅……湖北32个戏曲种类争奇斗艳,在戏曲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丰厚的积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振兴,正看今朝。

  (湖北日报 记者 别鸣 海冰 通讯员 田松 刘明)

[责任编辑:王玉涛]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