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聚焦

武昌谋划依托古城打造文创特色小镇

2017-02-06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以文化引领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文化个性和品位。

  系统推进“三旧”改造,探索推进老旧社区、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武昌既是文化资源大区,也是文化产业大区,正矢志建设文化产业强区。武昌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武汉的文化精神高地和城市文化名片。 

  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的创新创业平台。明确提出,城市区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及产业定位,可以探索建设特色小镇。据悉,武昌区正在谋划依托古城打造文创特色小镇。 

 

武昌古城蛇山以北效果图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武昌古城历史悠久

 

  适合打造文创特色小镇

  武昌古城以原武昌明城墙为主体,包括部分原城墙外用地,即中山环路及南侧津水路、巡司河路与临江大道围合而成的区域,总面积约7.7平方公里,拥有近1800年不间断建城史。被誉为“黄鹤故里、武汉之根”。武昌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楚文化、黄鹤文化、宗教文化、学府文化、山水文化、首义文化和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等交相辉映,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融贯中西的独特魅力和精神气质。

  文化创意产业一直是武昌着力打造的支柱性产业。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是全省首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全省唯一处置国有文化资产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和华中地区文化体制改革资源配置平台。武昌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武昌已初步形成以创意设计、文化出版、动漫设计等为主导的多种产业门类。

  保护性改造植入产业业态

  武昌古城文创小镇将实施“产城融合”的模式,通过对城市肌理的保护性改造,保留城市韵味,同时植入与城市气质和发展方向吻合的产业业态,按照“风貌为表、产业为里、特色为本、创新为魂”的理念,将武昌古城打造成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全国一流的文创特色小镇。

  武昌将秉持“政府主导、大力开发、审慎改造”的原则,依据《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编制实施性规划,重塑具有武昌古城特色的城市肌理空间形态。对于古城范围内的优秀历史建筑,一栋建筑一个规划、一栋建筑一个方案,以至臻至精的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将外观风貌的保护与现代功能的植入最大限度地结合,使其成为串联古城的一粒粒靓丽“珍珠”。根据历史建筑的风格,结合功能分区,确定古城片区的建筑调性,通过风格复制、风格再诠释等方法,合理布局建筑风貌,将武昌古城建设成历史文化韵味浓厚、新旧建筑风格和谐相融、现代功能齐全完备的环境一流特色小镇。

斗级营改造效果图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在产业选择上,特色小镇将紧跟国际国内文化产业的前沿动态,重点打造创意设计、影视动漫、VR/AR内容制作、数字出版、文化会展等细分产业,不求大而全,注重小而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和引进10家以上上市或龙头文化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合理分区确定功能区产业定位,指引分区改造,力求一个片区一个细分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上,着力产业链的延伸构建,通过引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产业平台等方式,聚合上下游企业,增强产业集中度,形成细分产业的生态闭环。

  武昌区将坚持特色引领,将地域文化、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有机融合并贯穿于古城改造建设始终,传承具有“江、湖、山、楼、街”特色的古城形象;深入挖掘古城历史、地理、人文等特色优势,结合现有基础,“借题发挥”、推陈出新、“小题大做”,如实施城市文脉传承工程,将城市文化的根源、精髓、名片等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优秀历史建筑、文物遗产等“物质文脉”和文化形象宣传、文艺精品创作等“精神文脉”建设。

  武昌区将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引入创投机构、鼓励投资基金、财政补贴支持等综合方式,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最优环境,吸引各类具备创新能力与活力的企业、行业精英、创业者来这里投资兴业。鼓励在校大学生来武昌古城努力打拼、实现梦想,让古城富有历史底蕴的优雅风貌与城内富有朝气活力的群体形成良性反差、和谐共荣,为古城发展永葆不竭动力。

  环东湖沙湖形成三大文化产业集群

181文化创意产业园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文化是武昌的第一资源、第一优势,也是推动武昌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一品牌。经过多年发展,武昌区已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了工程设计、出版传媒、文化旅游三大产业集群。2015年武昌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9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0%。

  举“长江旗”,探索个性化的城区转型之路

  武昌,坐拥长江中心位置,是长江文明的缩影和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文化符号。武昌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2014年,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以产业园为载体,深化文化精髓传承、文化内涵挖掘、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功能提升、文化园区建设等工作,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武昌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武汉市、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带。

  按照江湖水脉联动城市文脉的思路,结合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沿“东湖—沙湖—长江”生态水系走向,规划布局了东湖西岸传媒设计产业集聚区、世界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楚河汉街创意生活体验区、武昌古城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区等四大产业功能片区,为文化项目落户、文化企业入驻提供集聚空间。

  打“设计牌”,塑造全球化的文创设计之都

  工程设计是武汉市的千亿产业集群,武昌是天然的设计之都,全市50%以上的工程设计龙头企业和产值均集聚在武昌,专业领域涉及铁道、水利、电力、建筑、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数十个行业,几乎囊括了陆地、河流和海洋上所有基础设施建造工程。全国70%的高铁设计、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深基坑设计来自武昌。武昌将以全市申报世界设计之都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和放大设计产业优势,不断巩固和强化领先地位,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整合,逐步形成以工程设计咨询业为重点的绿色低碳产业群。目前武昌已与武汉设计产业联盟签订框架性协议,拟建武汉工程设计联盟大厦,总投资20亿元。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建“项目库”,提升区域化的文化产业能级

  全力做好项目招商,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包装、营销和对外交流,通过文化产业专题招商会等形式,吸引外资、大型国有资本及社会资本到武昌进行战略性投资。“十三五”期间,全区着力推动武昌古城昙华林核心区、武汉设计产业联盟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规划总投资达到300亿元。其中武昌古城建设以昙华林、斗级营项目为引爆点,总投资35亿元,昙华林以“武汉城市之根、天使投资小镇、创意创业之城”为目标,使其发展成为文化+金融+科技+旅游“四位一体”的武昌文化创意创谷;斗级营将充分挖掘黄鹤楼与户部巷两大城市名片的巨大人流,不断完善旅游要素,将其建成武汉文化旅游“人气王”、“汉味民俗文化第一街”。

  目前已完成项目策划、城市控规、土地征收等阶段性工作。此外,楚天181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区、5.5科技创意产业园、海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均在全面发展和提升中,先后获批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基地称号,成为文创园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

改造后的翟雅阁博物馆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织“消费网”,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武昌承接了文化部、财政部“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武昌的试点政策为“居民文化消费激励政策”,以打破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为着眼点,成功导入和扩大了公益性文化参与人群,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消费端,直接惠及消费人群。该试点项目以移动智能终端APP为运行载体,是“互联网+”战略在大文化领域的落地实践,阶段性的试点成果表明,借助于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形成“互联网+文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武昌区试点的直接拉动效应接近1:4。从反馈结果来看,武昌是所有试点地区中拉动效果最显著的地区,为文化部、财政部的首批试点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省市领导到武昌专题调研,合肥、泸州、宜昌、鄂尔多斯、南京、宁波等多地先后到武昌考察。(长江日报 通讯员刘庆国 刘金峰 张晨子 屠非)

[责任编辑:方凡]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