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上,李莲英喜欢和孩子们互动 记者郭良朔 摄
江夏区金口街南岸小学,是武汉市最西南的一个村级小学。这所只有227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最近正在加紧排练舞蹈节目迎接“六一”,教孩子们彩绸舞和扇子舞的老师叫李莲英,这也是她新学会的舞蹈。刚参加工作时,她是数学老师,后来因学校需要转行教英语,如今又变身舞蹈老师。
从她的舞步和外形很难看出,李莲英今年已经52岁了,1984年毕业至今,她在乡村小学工作了30多年。其间,做生意的老公罗东保曾多次要她辞职当全职太太,但李莲英一次又一次拒绝,理由只有一个:村里的伢们需要我,回家享福心不安。
不舍学生伢,屡次婉拒丈夫好意
27日一大早,从江夏城关纸坊出发前往南岸小学,为了早点赶到学校,司机开得较快,即使这样路上也花费了近70分钟。从学校再往前5分钟车程,就可以看到一块“嘉鱼欢迎你”的石墩界碑。
有227名学生和14位教师的南岸小学算是金口街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校,记者赶到学校时,恰逢李莲英老师在上课。校长郑满昌讲了一些李老师的家事。
李莲英是土生土长的江夏金口人,1984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村小的数学老师。2010年,李莲英调到了该区最偏远的南岸小学,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校长郑满昌满心欢喜:“街上学校之间都有了解,李老师口碑很好,无论人品还是教学能力都无可挑剔。”
早在1991年前后,李莲英所居住的中湾村村委会希望她能辞去教师工作,在村里当妇联主任,“村委会给她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当村干部离家近,收入也不错”。但李莲英当时在教六年级上学期数学,实在放不下这些学生,就躲在家里不见村委会领导。
李莲英家境殷实,丈夫罗东保有自己的装修队,“她并不需要在这么偏远的学校教书,她也完全可以不要这份工作。”郑满昌说。
1996年,李莲英的丈夫罗东保开始从事装修生意,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一个人忙不过来,希望李莲英辞职跟他一起打拼。但她拒绝了丈夫的要求,“村小老师本来就少,不能再流失了。”李莲英说,丈夫见她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坚持。
近年来,家里生意越来越红火,好的年景有30万的年收入,这在当地算得上非常殷实了,丈夫又多次游说她辞职回家。“这些年来,我一个人忙已经习惯了,现在是看着她太忙太累了,心疼,希望她能回家享享福。”罗东保说,可李莲英还是拒绝了丈夫的好意,理由还是伢们需要她。
不是班主任,每学期家访20次
南岸小学所有同事对李莲英的评价都是“热情”,对学生、对生活都很热情,“她是我们学校里最有钱的人,每天却不辞辛苦,她对这份工作充满激情”。
下课后,记者终于见到了李莲英,一头深栗色的齐耳短发,颈上一条珍珠项链和一条丝巾,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却又步态轻快,说话大方热情,记者心里暗暗赞叹她不太像一个年过五旬的人,的确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女性。
李莲英的家离学校有近10里路,不管刮风下雨,她都骑着电动车上下班。
在南岸小学,李莲英虽然不是班主任,但她也常常骑车去家访。
“只要发现哪个孩子苗头不对,就去他们家里走走,李老师每学期起码要家访近20次。”校长郑满昌说。
李莲英曾教过一个叫廖飞的男孩子,成绩非常好却不爱说话,“一天难得见到他开口一次”。一天放学后,李莲英陪他一起回家,发现这是个留守儿童,爷爷奶奶说廖飞跟父母都不讲话,也不愿接他们的电话。李莲英跟他聊了很久,他才肯吐露心声:“爸妈都出去打工,不管我、不爱我。”
找到了这个心结,李莲英抱着他说:“你怎么这么傻,哪个父母愿意离开自己的儿女,父母在外打拼就是为了能让你过更好的日子。”多次开导后,廖飞慢慢理解了父母的难处,当父母第一次接到儿子主动打的电话时泣不成声。
李莲英也跟丈夫罗东保讲过许多类似廖飞的案例,每次听完后,罗东保都会陷入短暂沉默。罗东保说:“尊重她的意见吧,有时候听到家长和校领导在我面前夸她,我也觉得很感动和骄傲。”
不是年轻人,“现学现卖”再教学生
简单午餐后,李莲英就开始带领学生排练节目。彩绸舞《中国美》和扇子舞《南泥湾》都是她新学的舞蹈,也是今年“六一”儿童节的“大戏”。排练时,虽然身形微胖,有些动作也有点吃力,但李莲英却非常投入。三年级学生熊欣茹说:“李老师跳舞比电视上的还好看。”
6年前,李莲英刚来南岸小学时,学校里的音乐课很简单,只是老师对着课本或者电脑,教孩子唱一些简单的歌曲,“教师结构老龄化是村小的普遍现象,我们学校最年轻的老师都做外公了。我就在想,孩子们虽然天天跟一群爷爷奶奶在一起,也要有点小伢们该有的课余活动”。
李莲英就开始琢磨着带孩子们跳起来,她在电视上看到了舞蹈《踏浪》,觉得很适合孩子,就下载了视频跟着学,每一个动作学十多遍。她花了两周时间学会了这支舞蹈,然后又花了十多天把舞蹈拆分成八拍节奏,教给学生。她还自编了校园集体舞《这里就是你的家》,在江夏区校园艺术节上,她带领的南岸小学校园集体舞与城区学校同台演出,捧回二等奖,开创了这所偏远农村小学的历史。2013年,她还在网上学起大鼓、小鼓、小镲、大镲,再一点点地教给学生,建立起校园腰鼓队。
李莲英是南岸小学的3个年级的英语老师。而在教英语之前,她是数学老师。
2012年秋季开学,南岸小学决定像城里学校一样在三至六年级开设英语课,当时只有一个英语老师,校领导商量了一下,决定让李莲英试着改行教英语,“当时学校老师平均年龄50岁,当年48岁的李老师算是年轻的”。
李莲英犹豫了片刻就答应了。她说:“如果我不教,这些孩子的英语课就没法上全。虽然小学英语不是主要科目,但既然城里开了,我们农村伢也不能掉队。”接了任务就马上要上课,李莲英赶紧先从音标复习起来,她报名了区里所有的英语教师培训,就这样,李莲英从自己学一课给学生教一课,慢慢地能提前学一个章节、一个单元,一点点把教材弄通。去年教改,英语课本难度提升了很多,李莲英又开始了第二遍学生生涯,这次她还特意买了支学生用的英语点读笔,“我就是个学生嘛,哪里不会点哪里,一点点学总比一知半解强”。现在,学校的英语教学成绩在全区处中上游水平。李莲英说她不会放松学习,也不会让孩子们掉队。
家里生意越来越红火,丈夫曾多次劝李莲英辞职回家,但她都拒绝了:“村里伢们需要我,回家享福心不安”。
江夏金口街南岸小学李莲英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记者郭良朔 摄
扎根乡村正是大善大美
他们扎根在条件艰苦的地方,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有的付出了一生的光阴,甚至健康和生命。因为他们的坚守,哪怕是在最贫困的地方,依然能看到希望。
我市有1.8万名乡村教师,分布在478所农村中小学校,守护着27万学生。将来某一天,这些学生的多数人会走进城市,踏上宽广的社会舞台,甚至不乏一批精英名流的出现。踏进学校的那一刻,意味着脱离贫困的人生轨迹已经开始,这些教师正是他们的第一个领路人。
教书育人的工作,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成了一种精神守望。教育传递着人类无差别的知识、文化,在精神上打通着城市与乡村、现代与边缘地区的隔阂,输送着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贫困地区,因为教育仍得以正常进行,不仅孩子们有机会改变命运,这些地区也得以保存着输血、再造的基础条件。扶贫必扶智,因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才是拔穷根的手段。
无法形容这些教师们的功德,也许最好的嘉许是探访他们的事迹,让世人了解他们的工作,清楚他们到底做了怎样的牺牲与贡献。“乡村教师”,几乎就是靠理想驱动的职业。这样一份职业,付出与回报存在巨大的反差,如果没有那份改变学生命运的念头,没有对社会前景的强烈憧憬,每一天的工作都将成为煎熬,遑论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付出健康乃至生命。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需要广泛的参与。寻找始于采访,也包括介绍、征集、评选,教师事迹的挖掘过程中,我们对贫困地区有了深度打探,对贫困与脱贫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
为1.8万乡村教师的坚守点赞
“寻找武汉最美乡村教师”启动
武汉的农村中小学校有478所,在校生超过27万人,守护这些农村孩子成长的是武汉1.8万名乡村教师。即日起,由武汉市委教育工委、武汉市教育局主办,长江日报协办的“寻找武汉最美乡村教师”活动启动,聚焦那些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讲述他们的守望故事,并向他们致敬。
教育不仅是通过传授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更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于武汉乡村教师,有许多故事都让听者动容。
今起,长江日报开设“寻找武汉最美乡村教师”专栏,每周讲述一两位乡村教师的故事。同时,向全社会征集你所遇到的最美乡村教师。8月底,长江日报官微及“超级云课堂”微信公众号将启动网络投票通道,票选出10名“最美乡村教师”,在今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给予表彰。
推荐方式:各区教育局、学校择优推荐候选教师,简要介绍教师事迹,将相关材料提供给长江日报。读者可以在长江日报官微及“超级云课堂”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推荐,也欢迎各位老师自荐。(长江日报 记者黄洁莹 刘嘉 通讯员马祥 陈克茂 邹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