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聚焦

凝神聚力 武汉开启社区建设新格局

2014-08-12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近年来,武汉市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逐步建立“1+4”社区工作运行模式,“江汉模式”闻名全国,武昌区成为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汉阳区成为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范本,并获中国首届社区改革十大成功案例奖等多项殊荣,幸福社区建设成为武汉市民公推的年度十大新闻事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我市社区建设并给予鼓励,民政部领导认为我市社区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心系居民 夯实幸福武汉底子工程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党政绩效目标管理、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和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题。先后组织实施了“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两型社区”创建、幸福社区建设等主题创建,将和谐社区创建本地化、特色化。

  以社区突出问题为导向,逐步建立“1+4”社区工作运行模式,探索武汉特色社区治理新途径。“1”是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一元社区治理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履职、街道管理、社会力量承接、居民有序参与的多元社区治理体制。实现了四个主体职能归位:政府采取直接服务、委托社区服务、购买服务等三种方式,将公共服务延伸至社区;明确社区工作职能,列出社区协助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和社区“两委”职能等两张清单,推进社区协助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管理,将社区协助165个事项减少为16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助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有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社区管理和服务事项;推进“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四民工作法”。

  “4”是建立四方联席议事机制,“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三社联动”运行机制和双向考核评价监督机制等四个工作机制。四方联席议事机制就是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驻社区单位“四方联席”多元协商议事制度,定期研究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放服务设施、活动设施,共同协商解决社区环境、物业等问题,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事务共管。

  “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就是部门直接服务社区承诺制实行在社区公示服务项目、工作标准、责任联系人及电话等方式,及时解决社区问题;委托社区协助事项,制定目录,界定服务内容和责任边界;推广购买服务机制,构建市、区、街三级购买平台,推进街道向社区、政府向社会组织、政府向企业三个层面的购买。

  “三社联动”运行机制。培育发展社会组织8000多个,安排专项资金,推动40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

  双向考核评价监督机制就是组织居民会议,对部门服务社区事项每年进行两次集中评价,评议结果作为部门、街道绩效考核重要依据;社区协助政府事项,由街道对社区完成工作情况进行年终评议,评议结果与运行经费、绩效工资挂钩。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全程跟踪督办,定期通报。

  近两年来,全市每年投入超亿元,打造100个老旧社区创建幸福社区,民评民议、居民监督,建设项目居民说了算,建设中居民监督,建好后居民评议。

  三年来,全市共粉刷立面100000平方米,改扩建下水管网800余千米,翻修社区道路600余千米,新安装路灯10000余盏,新增健身器材500余套。为了长效管理幸福社区,市、区政府每年还为社区安排20万元资金用于长效管理。三年累计投入40亿元,建成149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294个社区服务站,29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形成“10分钟生活圈”、“10分钟养老圈”和“15分钟生活服务圈”。如今,300个老旧社区旧貌变新颜,居民更舒心了、社区更温馨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多元治理 激活城市细胞发展活力

  为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减轻社区负担,今年年初,我市进行顶层设计,制发了《武汉市社区工作规则》,列出社区“两委”及工作人员职能职责清单,分片保户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三取消、两精简、三规范、一禁止”的社区减负九项规定。经过治理,取消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等31项工作目标责任书;将25项达标评比活动减少为15项;取消报刊征订等6大类摊派任务;将社区工作的检查活动由每年147次精简为不超过36次;将原有171本台账减少为20本。

  今年开始,江汉区在全市先行先试为社区“减负”、“还权”、“赋能”、“归位”,严格定位社区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依法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等三大职责。社区减负后轻装上阵,按照科学划分,实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前移。社区群干积极开展“进百栋、访千户、解万难”活动,规定社区群干每月最少走访20户居民的服务承诺制。

  扬子社区通过发挥网格团队人员的作用,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统筹配置资源,提供贴心服务,不断提升文明社区、和谐家园建设水平,取得良好效果。根据辖区的地域、楼栋分布特点,社区在健全一站式公共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在辖区内以楼栋为基点划分成10个网格,每个网格设有两长五员,即党小组长、楼栋长和卫生委员、治安委员、文体委员、物业委员、网格员,各个网格建立社区工作者联系点,每两名社区工作人员负责所包片区内300余户居民家庭,做到及时掌握网格动态、规范工作流程、全天候和零距离提供优质服务。

  “政府顶层设计,为社区减负,极大地激活了社区活力,如今社区群干的干劲更足了,居民得到的优质服务也更多了。”扬子社区主任钱琴萍说。

  江岸区一元街同福社区主任黄映红介绍,为了推动社区自我管理,几年来,社区创建了15支队伍,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带动了社区自我服务。

  2010年,社区开始组建合唱、舞蹈、时装模特、竞走、黄梅戏等15支队伍。其中,时装模特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表演和比赛,也拿过一些奖项。

  53岁的张阿姨说,她是襄阳人,刚来武汉时,因为进入更年期,患上了抑郁症。家人十分着急,送她去大医院治疗了1个多月,却一直没有效果。后经街坊介绍,张阿姨开始参加一元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自那以后,心结慢慢解开,人变得乐观开朗起来,抑郁症也不治而愈。

  已经80多岁的方婆婆说,她现在已经离不开这里了,每天早中晚必来三趟。方婆婆如今不仅是时装模特队的明星,还是竞走队的队长。每个月都要有两次带着队友们在室内徒步近10公里。

  武昌区东亭社区积极推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了“60帮80”活动,社区王主任介绍,社区老人特别多,为了更好地有效推进老有所养,让老人们在家门口颐养天年,社区大力倡导60岁的老人与80岁的老人结对子,共同学习、一块儿健身、一起娱乐。“如今我们社区已经有200对老人结成了对子,看到老人们在一起健康、快乐地开展各类活动,我们群干心里特别开心。”王主任说。

  文化意蕴 助推居民共建城市和谐

  “开心的锣鼓敲起来,幸福的歌儿唱起来,歌唱我们美好的家园,……”这是昨天笔者在汉阳区七里一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听到的歌声。社区主任段群告诉笔者,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社区一年四季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春有“春之声”、夏有“纳凉晚会”、秋有“收获的季节”、冬有“温暖在身边”等文艺活动,平时社区里的棋牌室、娱乐室、排练房、琴房、练歌房等活动场所全部免费对居民开放,还经常聘请有关专家来社区为居民讲课、辅导。“我们社区3000多平方米的居民活动用房一年四季都没有闲着,和谐的声音、居民幸福的样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段群说。

  近年来,我市为了倡导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幸福社区创建,每年一个主题。2013年全市以“中国梦、社区情、幸福颂”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社区文化节,与此同时,各区、街、社区也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街坊节、红歌节、欢乐社区节、摄影节等精彩纷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节期间,全市1274个社区共举办文化活动8000余场次,200余万居民参与这些活动。江岸区后湖街东方社区的胡桂梅女士告诉记者,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促进了邻里和睦、社区和谐,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这些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来自于居民生活,居民非常喜欢。”胡桂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