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聚焦

袁晓燕 让弱势生命也得到“最后的尊重”

2014-03-10  字号:[][][]  转发


  袁晓燕,省荣军医院一位普通的聘用护士,却7年坚守在临终关怀工作的一线,送322位老人走完通往天堂的最后一站,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连日来,武汉晚本报对袁晓燕的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亦盛赞其奉献精神意义非凡。

  袁晓燕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在谈及袁晓燕的事迹时评价:这位护士很伟大,了不起。

  袁晓燕的了不起,首先并非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而是填补了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工作的一个空白点。目前,政府和机构对于临终关怀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实际上并未真正启动,产业链、机构的培养都不健全。因此,袁晓燕的工作意义非凡。

  其次,由于文化上的原因,我国自建国以后,对于老年人临终关怀的问题,一直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去重视和解决。许多老人甚至他们的家人,都听不得“临终”这个词。事实上这是不对的。我们每个人有尊严地来,被父母捧在手心,抚养成人,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尊严地走,尤其是对那些孤寡老人而言更难。目前的现状就是,只要有钱,便可以善终,而对于没钱没条件的老人来说,很难体面地离世。那些住在高楼中的老人,甚至可能去世了好久都没人发现。这是对弱势的生命没有敬畏感,也是我国老年工作的一项重大缺失。同时,也正是袁晓燕工作的意义所在。

  第三,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无论从人的尊严、产业链的对接、国际形象上来说,都需要推进老年人临终关怀机构和体制的建立。在这一方面,袁晓燕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便成为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对于研究老年人的临终需求,还是为建立健全临终关怀机构搭建产业链、培养人才,抑或是如何消除偏见,她都有足够的经验可以提供,也是后来者的榜样。

  袁晓燕重构了生命价值尊严的含义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表示,临终关怀是我国传统的人道主义工作上,一直比较缺失的环节。中国有句古话:厚养薄葬。由于传统文化、孝道观念等原因,不少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难以获得最后的尊严。

  临终关怀是时代的课题。因此,袁晓燕的工作可以说重构了生命价值尊严的意义。她通过细致的工作,让老人在生命走向尽头时能够获得自我认同,让生命得到应有的尊重。可以说,袁晓燕是重构生命价值的开拓者,让人的尊严得到最后的体现,她的工作亦值得尊重。

  学习袁晓燕的精神,不应止于对她工作经验的分享。她送322位老人安然离世,她的陪护经验,可以提供给后来者掌握更好的护理技术,达到更高的护理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让袁晓燕走上公民论坛,向普通公民分享自己所践行的“大孝道”。因为在袁晓燕的身上,孝道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学习袁晓燕的精神,有助于我们社会形成一种新的孝道文化,传递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形成之后,当我们作为路人再遇到老人摔倒的情况时,第一反应就应该是救人,而非顾虑;而老人的家属在对待救人的好心人时,第一反应应该是感激,而非质疑和讹诈。从这一角度来说,学习袁晓燕的精神,有助于人们净化心灵,行善行孝,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记者刘元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