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搭档“新生力” 这只“狮子”越舞越有劲儿

2024-03-15 武汉文明网 字号:[][][]  

  一双巧手绣狮威,一份坚守代代传。3月12日,在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堤围村徐兴湾,63岁的徐久平正专心致志为孙子量身缝制高台舞狮所需的道具,随着针线舞动,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狮套”便诞生了。

  据徐兴湾宗谱记载,徐兴湾高台舞狮有400多年历史,狮套的做法有自己的传统。麻布和棉布是做狮套的主要布料,颜色一般是红黄绿相间,狮套里以厚竹片或铁丝作骨架,狮套的下巴下面挂有铃铛和白色长须,外人看见挂白须的狮套,便知是徐兴湾的舞狮队伍。

  “徐家祖辈都爱玩狮,我的师傅就是父亲。”徐久平说,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扎狮、绣狮技艺,每到制作狮子时,他便站在旁边仔细观察每一个制作环节,20岁时便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只“狮子”。如今,他不仅是湾里舞狮表演道具的主要缝制者,更因其技艺的精湛和名声的远扬,吸引了新洲乃至团风等地众多表演者前来寻求他的“定制”服务。

  狮套的制作过程耗时耗力,但徐久平从不马虎。狮子的头部是舞狮道具中最为关键且复杂的部分,徐久平会使用竹条作为骨架。他精心挑选那些粗细适中、质地坚韧的竹条,确保狮头既稳固又轻便。再根据狮头的尺寸和形状,将竹条切割成合适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不断调整竹条的位置和角度,确保骨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狮子的毛发是展现其威猛与华丽的关键。徐久平会用黄色的丝线一根根地缝制出狮子的毛发,使得狮子看起来既生动又威武。而嘴巴部分,则通过精细的绣制,呈现出张合的形态。

  眼睛是狮头最为传神的部分。他用棉花和绸缎制作出眼球的基本形状,形成一个圆形的球体。然后,他会自己用笔在眼球的表面涂上颜色,使其呈现出深邃的黑色,让整只狮子仿佛活了起来。完成点睛后,徐久平会仔细检查狮头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没有遗漏和瑕疵。徐兴湾的狮套如今已形成了独特的成熟技法。

  高台舞狮不仅需要形象生动的狮子,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徐久平从7岁开始学习舞狮,至今已有50多年,在湾里算得上高台舞狮“高手”。

  “我玩舞狮是从小的爱好,湾里也有舞狮的传统和风俗,玩得越好看的人越多,我们舞得就越起劲儿。”徐久平告诉记者,高台舞狮最精彩绝妙的便是“高”,有时候会用13张大桌子垒起舞台,高度达15米左右,当舞狮队伍一层层往上爬时,有时倒挂金钩,有时猫子钻洞,有时熊抱老树,有时老虎打盹,登上高台之巅后,开始表演走梅花桩,接着金鸡独立、恶虎吞食、狮子抖水……站在倒立的四方桌腿时,扣人心弦的表演引来阵阵叫好声,也让徐久平越来越有动力。

  “我们湾里的舞狮现在已经小有名气了,不仅是我,我的儿子和孙子也都非常喜欢舞狮,我也想把我所掌握的绣狮和舞狮技艺都教给他们年轻人。”徐久平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和孙子虽然长期在外,但由于从小耳濡目染,都对舞狮非常热爱,每到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儿子和孙子都会回来参与舞狮活动,自己扮“狮头”,儿子扮“狮尾”,孙子则带领湾里小孩子练习舞“狮头”。

  徐久平介绍,“狮尾”并不比“狮头”轻松,同样要扎马步,且要把上半身往前探,脊柱与地面平行,不能塌腰,时刻保持绷直状态。在传统醒狮中,“狮尾”距“狮头”有段距离,“狮尾”需要不停扇动狮被,使狮身宛如在呼吸抖动,将狮子展现得活灵活现。

  “两脚稳稳分开,右手握紧狮头内的横木,然后腰部和背部缓缓发力……”每逢节假日,徐久平家门口的小院便成了小狮子们的“舞台”,这也是他传承绣狮和舞狮技艺的“课堂”。徐久平说,徐兴湾的高台舞狮已被列为武汉市非遗民俗文化,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喜欢看他们表演,要想舞好狮子,必须先将基本功练扎实,然后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传承舞狮技艺。

  “下一步,我们争取把年轻人的力量聚集得更大,走出新洲区,走出武汉市,面向全省甚至全国,继续把非遗文化壮大,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们新洲区堤围村的非遗文化传承。”堤围村党支部书记徐安喜介绍,徐兴湾舞狮队目前有5套班子,共10个人,舞狮已经成为了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村里举办活动时,只需在群里发布消息,年轻人们便会按照既定时间返回,进行两到三天的集中练习。到了正式演出的日子,大家都能准时到位,共同为观众献上精彩的舞狮表演。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徐兴湾舞狮队的传统活动得以一直延续,几乎没有间断过。(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陈全胜 覃佐丹 吴广名)

[责任编辑:王赫兰]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