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丰收季,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广湾村村民正忙碌在蔬菜基地,采摘新长出的菜芽。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将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在自家菜地上“打工”,走出一条致富增收新路径。
广湾村土地主要以农田为主,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年人无力种田,农田抛荒的现象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村“两委”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形成一条“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农户做“股东”,把自家土地“存入”村集体合作社,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为“股东”们提供了就业岗位,黄爹爹一家就是受益者。
在村蔬菜基地,70岁的黄爹爹正在给菜浇水,去年他把自家的6亩土地入股村合作社,闲来无事便去地里干点零活,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多元收入。“我家就住在离菜基地不远处,年纪大了在家门口‘就业’,有这样的收入很满足,感谢村‘领头人’。”黄爹爹高兴地说。
黄爹爹口中的“领头人”就是广湾村村支部书记霍新农。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全村2200亩基本农田,有1100亩土地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近80%村民加入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企业”合作模式。引进优质农业经营企业,依托地域资源禀赋,开发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有机反季蔬菜、春喜桃、板栗等特色产业项目,年产量达400多万,村集体合作社年收入净利润有20多万。
“在我们的特色蔬菜基地上,春夏种植红菜苔,秋冬种植小辣椒,全部是反季蔬菜,现在每公斤红菜苔能卖到近15元,比当季红菜苔价格高出两倍。这200多亩蔬菜基地,年产出量在200万左右,主要销往湖南地区。”霍新农说,“目前通过土地集并,解决了6户贫困户生活困难问题,入股的村民每家每户土地较以前提高了百分之20%,务工农户每人每月平均能拿到4000元左右。”
让荒芜的耕地复活,让沉睡的土地复苏,广湾村做出精彩的“文章”。在“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企业”模式的坚实保障下,如今的广湾村满眼是风景,四处有乡愁。一片片高产稳产的蔬菜瓜果农田,支撑起村子的“经济粮仓”,托起百姓的致富希望,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 (武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