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竹简、做凤冠、捏铺首门环,小学生的“非遗社团”真有意思

2024-04-26 武汉文明网 字号:[][][]  

  写满诗词的竹简、多彩华丽的凤冠、古色古香的铺首门环……这些精美的作品都出自小学生之手。这学期,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金雅校区三(2)班开设了“非遗文化”班级社团,班主任马盈颖带着孩子们学习非遗文化,在动手制作中感受非遗之美。

  马盈颖告诉记者,她在大学时期就迷上了非遗文化,参加了学校的非遗社团,跟着导师学习刺绣、漆艺等非遗技艺。当老师后,她发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课堂上,她讲到皮影戏、戏曲等话题,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也很兴奋。“我还看到过学生自制的剪纸作品、超轻黏土作品,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很强。”马盈颖说,既然孩子们有热爱、有能力,何不开设个“非遗文化”社团试试?

  这学期,马盈颖自己当社团老师,每周二下午带孩子们来一趟有趣的“非遗”之旅。第一次课,她给孩子们介绍戏曲,讲解了京剧里不同的行当,欣赏了经典唱段,追溯了武汉“戏码头”历史。师生一起动手,用硬纸板、超轻黏土、绒球等材料制作戏曲头饰。“本来我们想做一个女将军的盔头,但没想到孩子们加入了自己的创意,做出来的头饰更像华丽的凤冠,让我很惊喜。”马盈颖说。

  中国书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非遗社团里,马盈颖不仅带学生认识了不同的书法字体,还讲了书法家的故事:颜真卿忠贞刚烈,他的字也厚重有力、笔锋犀利,直至今日还被人们推崇。随后,师生用不同字体在彩色卡纸上书写二十四节气,拼合在一起,保存在相框里,成为独一无二的装饰品。他们还在竹简上写下古诗,用麻绳拼接在一起。学生杨浩煊为了把字写好,特意在宣纸上练了五六遍,再誊写到竹简上。学生李彦锦感叹:“竹简展开时,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像穿越到古代,体会到了中国文字的端庄大气,也懂了成语‘学富五车’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假期,马盈颖请同学们回老家扫墓时留心观察老房子的门环。于是,孩子们又知道了什么叫“铺首衔环”,认识了椒图、饕餮等传统文化中猛兽,还自己设计出了浮雕铺首创意画,让非遗文化“潮”了起来。

  “非遗文化社团让孩子们认识各种非遗技艺,与传统文化有了亲密接触,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热爱的种子。”马盈颖说,有了这样的体验,孩子们再提起中华传统文化时,不再是抽象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这样的词语,而是能具体地说出有哪些成就和自身感受。后期,她还将带孩子们了解烧蓝、绒花等非遗技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非遗文化之美。(长江日报 记者刘嘉 通讯员曾偲偲)

[责任编辑:陈文倩]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