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文明风尚

参与遗骸发掘鉴定实践 00后大学生为“同龄”烈士鉴别身份

2024-09-30  字号:[][][]  

  再过一个多月,全国人民将迎来新中国的诞生,而他们却倒在了为共和国浴血奋战的前夜。风华正茂,无名无姓,埋骨他乡。

  75年后,一群同龄的武汉00后大学生来到烈士们战斗牺牲的湖南省益阳市马迹塘镇,运用专业知识将他们从历史深处识别出来,让无名英雄永垂不朽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赓续流传。

  ■ 锁骨上的凹痕,颅骨上的弹孔

  触摸活生生的血与火考验

  “通过人类骨骼考古学知识,我们判断这些解放军指战员牺牲时只有18岁—25岁左右,和我们是同龄人。”“这次发掘和千年前的遗物遗骨考古感受完全不同,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9·30烈士纪念日前夕,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的同学们说。

  今年8月最后一周的暑期实践,对该校考古系大二及大三的8名同学特别不一样。他们在考古系、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教授张群带领下,加入了由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组建的专业队伍。

  他们来到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和复旦大学的师生一道怀着对英烈的敬仰与哀思,运用专业知识和装备,发掘、清理、鉴定散落各处的无名烈士遗骸。这也是武汉的专业团队首次参与烈士遗骸发掘鉴定工作。

  烈士遗骸的发掘鉴定在马迹塘烈士纪念园集中安葬处和刘家湾、黄茶村、三房塅3处疑似散葬烈士遗骸安葬处展开。

  “这几乎是当地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们头戴遮阳草帽,身穿白色工作服,伏在地上,手持考古专业工具,细致地发掘剥离土层。”钟浩文晨同学说,他主要负责无名烈士合葬墓的发掘清理。

  当无名烈士合葬墓打开,师生们对英烈们的遗骸进行清理鉴定,试图为英烈们明确身份。

  凹陷的锁骨、穿透头骨的弹孔、腿骨上的伤痕……战争的惨烈扑面而来,让钟浩文晨难以平静。

  他观察到一节锁骨外缘有明显的凹陷。“锁骨这里有一个肌肉附着点,这块肌肉长期负重会更加粗壮,就会在骨骼上留下印记。”钟浩文晨说。

  遗骸骨骼鉴定不仅还原逝者生前的健康状况,还能还原其生前的一些行为模式。张群说:“说明这名烈士经历了长期艰苦作战的过程,长时间扛枪负重。”

  钟浩文晨看到不少烈士腿部的股骨、胫骨有明显的伤痕,“这可能是冷兵器的砍伤,也可能是炮火的炸伤,多处伤到骨骼的伤势,足见战争的惨烈”。

  夏晓菁看到一位烈士颅骨上有一个弹孔,后来复旦大学师生通过数字考古方式重建了子弹进出的痕迹,分析判断子弹从头顶贯穿而来,最终导致这位烈士的牺牲。

  ■ 层层筛土,土中辨骨

  深度发掘陶罐见证鱼水情

  马迹塘烈士纪念园合葬墓打开的一刻,阳光正照在10余个装有解放军指战员遗骸的木盒上。木盒上包裹着红布,虽然经历了很多年,红色不再鲜艳,却让人感受到格外的神圣庄严。现场所有人不约而同静默了几分钟,为烈士默哀。

  人民解放军是受人民拥护的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同学们在发掘现场多次感受到当地群众与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

  马迹塘战役烈士牺牲70多年来,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不懈努力,多次将零散的烈士墓迁移至当地的灯笼山,修缮建成了马迹塘烈士纪念园。

  这批木盒安放着多次迁葬的解放军指战员遗骸,当地群众郑重地用红布将这批遗骸装殓。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目前烈士身份尚需进一步明确,还有一些烈士散葬点尚需发掘。

  在刘家湾、黄茶村、三房塅3处疑似散葬烈士遗骸安葬处,师生们在当地群众引导下进行了耐心细致和探查、发掘,最终在刘家湾找到线索。

  在张群指导下,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拿起筛网,在一粒粒尘土中辨别骨骼遗骸。

  “南方地区的红壤对于骨骼保存来说非常不利,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点。”张群介绍说,师生们在土中找骨、土中辨骨,最大限度提取出了土壤中高度破碎化的骨骼残块。

  根据村民的口述史,团队在刘家湾出土了一个陶罐。清理陶罐的过程给温梓唯留下深刻印象。“陶罐体积大、掩埋深,一行人在高温下花费整个下午才完成了发掘工作”。

  郭佳燕了解到,这些遗骸埋葬原址在资江边,当地群众发现后捐出家中的陶罐,将这些遗骸收殓起来重新安葬。她感受到当地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戴。“当地老乡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情况,滔滔不绝讲起解放军的事。”叶子宁说。

  目前,陶罐已顺利出土,罐中的情况有待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考证。

  ■ 玻璃瓶内卷状物诉说尘封岁月

  期待更多无名烈士“有名”

  一个装有卷状物玻璃瓶的发现让师生们振奋不已。“这是最有可能明确身份的一位烈士。”张群说。

  发掘工作在烈士纪念园的集中安葬处展开。师生们耐心地一点点清理,到傍晚6时左右,只容得下一两个人的狭窄空间里,细心的张群在烈士遗骸脚部位置发现一个玻璃瓶。

  “玻璃瓶被泥土覆盖,瓶口被泥土自然封住,当时看不出里面有什么。”张群以为,玻璃瓶可能是烈士战友在安葬他时放进的一个酒瓶,师生们把玻璃瓶打包,进一步探查发现其中有一个卷状物。

  师生们非常欣慰,随着遗骸DNA鉴定及对卷状物的读取,这名烈士的身份应该不久之后就能明确。“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发现。”任何同学难掩兴奋。她意识到烈士发掘工作的意义,“希望能让更多的无名烈士有名,带更多烈士回家”。

  张群说,经人类骨骼考古学鉴定,本次出土的人类遗骸最小个体数为9例,并发掘出玻璃瓶、皮带残段、铜扣、弹片等若干遗物。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烈士身份确认、烈士寻亲等工作。

  ■ 带着像他们一样的使命感

  走好青年一代的人生路

  “在相同的年纪,他们浴血疆场为国献身。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杨子楠说,发掘过程中,同学们小心翼翼触摸这些遗骸,向英烈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过去是在课本、史料、影视剧里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这次是一场与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亲手触摸到他们为国家解放甘洒热血的‘活着’的历史,感受特别强烈。”钟浩文晨说,“将带着像他们奔赴战场一样的使命感,走好我们青年一代的人生路。”

  叶子宁的曾祖父是一位在黄麻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这次烈士遗骸发掘鉴定的社会实践,既是一次专业能力的培训提升,又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像曾祖父这样牺牲的千千万万名烈士的缅怀”。

  “我甚至没有见过曾祖父的一张照片,也不知道他安葬在哪里,只是听祖父说过他的故事,小时候见到过那张红色的烈士证明书。”叶子宁说,她有一种情结,希望在帮烈士寻亲中尽一份力,让更多不为人知的烈士圆一份家国团圆的梦想。

  叶子宁是湖北麻城人,这次来到马迹塘,她感觉马迹塘和家乡的乡镇环境类似,山清水秀,大片的竹林郁郁葱葱,当地大力发展竹笋特色产业,人民生活安定,地方美食颇受欢迎。“烈士们为之奋斗牺牲的国家如今欣欣向荣,如他们所愿。”她特意去品尝了当地的传统饮品“益阳擂茶”,“很好喝”。

  希望有一天能找到曾祖父的安葬之地,到那里为他献上一束花。叶子宁说,青山处处埋忠骨,最好的纪念就是不要遗忘。“只要我们记得,他们一直都在”。

  上学期,叶子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9月29日,她在思想汇报中写道:“作为一名在革命老区长大的孩子,这次参与烈士遗骸鉴定社会实践,我感受到一种遥远的共鸣。这次实践之后,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坚定地热爱我们的党,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链接>>>

  马迹塘战役发生在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此发生激烈战斗。解放军英勇斗争,以牺牲300余人的代价,粉碎了敌军西逃桂林的图谋,为衡宝战役胜利赢得先机,有力促进了湖南解放。战役结束后,当地群众自发收殓安葬烈士遗体于战场遗址的山岗林地,留下多处无名烈士墓。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陈晓彤)

[责任编辑:张星星]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