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焦点大图

武汉:把文明实践阵地办在家门口 让文明新风吹进心坎里

2020-11-13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坚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等,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凝聚群众、成风化俗。

  打破各阵地壁垒,围绕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求,临空港统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服务阵地,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构建起“一条主线、五大平台、N项服务”的服务体系。

  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临空港整合了基层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培训、文化文艺、科技科普和体育健身五个综合性平台,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整合现有服务力量,依托综合性平台,临空港开展政策宣讲、文化惠民、法律咨询、妇女保障、青少年关爱等N项志愿服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真正成为群众喜爱的美好生活空间。

  从理论宣讲到志愿服务,临空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夯实文明之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文明实践遍地开花,迸发出强大生命力。

  每日开展一个志愿项目 青年人化身“百家”教师

  全方位打造“家门口”的精神文明阵地

荷花社区豫剧班在文明实践分中心排练。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我住隔壁,走到分中心只需三五分钟。分中心特意为我们文艺团体准备了活动室,太贴心了。”10月19日下午2时30分,新沟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二楼,荷花社区豫剧班班长王爱云,正带领成员排练豫剧《潮阳沟》。自该中心正式启用来,这里已成为他们的“驻扎地”。

  新沟镇街工委副书记叶海英介绍,该分中心位于荷花苑还建小区,附近有企业和学校,“可以说这里是全街最热闹和便利的地方。所以,依托这里的空间平台,我们可以提供各种服务,覆盖街道各类人群”。

  据了解,新沟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占地3000余平方米,共6层楼。一楼是“农投·惠万家”农贸市场,门前居民来往如织,十分热闹。

  从农贸市场旁的楼梯上楼,一个宽阔的大厅呈现在眼前,荷花社区办事处服务台一字排在右手边,左侧则摆放着“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等各类宣传物料。顺时针绕过大厅,依次设置的是企业共享空间、志愿者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荣誉馆、科普长廊、养老中心、健身厅和多功能室。

 

新沟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徐一帆 摄 

  “现在我们正在做软装设计和氛围营造,下一步将引进更多的服务资源入驻,充实内容。”叶海英介绍,今后,附近的企业可在企业共享空间,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等各类活动。志愿者之家将加装显示屏,滚动显示值班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时间;该地每天均将安排一个服务项目,如理发、修鞋、普法咨询等,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青少年活动中心则将成为新沟镇街“第二课堂”的活动场所,吸纳街内更多年轻人进来,为各年龄段的孩子们提供学习服务。

  据了解,“第二课堂”项目由红色物业大学生筹办。2018年启动以来,每周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读书、手工等课外课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有了更大更好的场地后,如今新沟镇街正计划于全街范围内征集一批年轻人,加入到“第二课堂”,为东西湖区西部青少年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据目前规划,分中心三楼至四楼,未来或引进“民呼我应”街道服务中心和综治服务队,顶上两层则有希望建成围垦纪念馆。

  叶海英表示,近年来随着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还建楼等民生工程建成,新沟镇街正处于身份转换期,精神文明必须匹配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将依托平台空间,凝聚居民向心力,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相信分中心将会成为‘家门口’的精神阵地。”

  东西湖区委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除新沟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外,东西湖区常青花园新时代文明分中心,也极具特色。其充分运用声光电及VR传播手段,依靠党员常青红色宣讲队,向群众提供党的初心、革命故事、楷模事迹和方针政策四大类宣讲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临空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服务阵地,均在统筹建设之中。

  “能人”回乡 “乡贤”献策

  美丽乡村也是文明乡村

  绿树成荫,小桥流水。每天早上,家住东西湖东山街群力大队的72岁张奶奶,和她的老年大学合唱队队员,都会在大队杉树林里开嗓练唱。最近,他们正在练习的曲目叫《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去年底,群力大队美丽乡村示范村工程顺利通过验收,这处成为游园的杉树林,在张奶奶看来,仿佛变了,又仿佛没变。

  群力大队又名遮湖岗村,由多个小湾聚集而建。2016年,群力大队美丽乡村示范村工程启动申报,形成“一村一品两中心,三街七坊录乡愁”的设计格调。

  改造后,村湾里每道巷子都栽种不同花果树,绘上不同彩绘;村湾新建的牌楼则以万家台、蚌珠淖等老地名、老传说赋名,极具文化色彩。为最大程度保留乡土风情,大队还提出不砍一棵树,以杉树林为代表的大队地标性空间被打造成游园,在原有的林间空地引流水、置小桥、加凉亭,形成景观。不仅如此,村民的房屋改造也未大拆大建,都是在原砖原瓦上修整,既保证了村湾整洁,也留住“乡愁记忆”。

 

东山街群力大队打造“美丽乡村”。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徐一帆 摄 

  一批老“乡贤”则献言献策打造文明乡村。志愿者高正鹏与其他数位老“乡贤”一起,义务寻访曾担任过村内职务或德高望重的老人六十余次,记录下珍贵的村史资料,让文明乡风代代传承。

  近年来,东山街加强和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就在今年7月1日,东山街在群力大队,以“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创新思路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讲授了一场生动活泼的专题党课,并在斗鱼平台进行全网直播,数千名党员在屏幕前云参观、云学习。

  乡村越变越好,也吸引能人纷飞回巢。“群力女婿”彭建平,关掉了红红火火地开了16年的“三东菜馆”,回到群力大队,做起农家乐老板。在外打拼多年,建筑工程事业做得有声有色的高闯,去年也毅然回乡,在大队最显眼的地方开起了“葡萄部落”乡村清吧。

  群力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勇表示,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

  正在筹建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阵地,将充分体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新一代村民的精神原乡。未来,还将在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农村居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继续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田野间奏响“丰收”交响乐

  文艺家扎根农场 带来文明新风尚

  金秋时节,大江南北一派丰收美景,在东西湖区慈惠街八向大队,文艺家农场的艺术家们也收获了硕果。

  田地里的玉米、蔬菜长势正好,刚出生的小羊羔“咩咩”叫着,围着大山羊转。走近种满菱角的大缸,武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中潮拨开铺满水面的叶子,随手揪出几个成熟的菱角,剥开一尝,脆嫩清甜。

  文艺家农场开建于2019年,是武汉市首个文艺家农场,由江中潮等艺术家发起成立。开建之初,慈惠街流转了5栋居民楼作为艺术家们工作、生活的场所,并提供了400多亩土地用于农作物种植。

  “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一方面能够让创作更贴近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文艺家们的行动带动周边居民,让文明风尚潜移默化地影响乡村。”江中潮这样解释自己创办文艺家农场的初衷。

  进驻后,艺术家们迅速开启民居改造,并将大量画作布置其中,作为小型展厅。农场的各个房间,由入驻的艺术家根据个人喜好各自装饰,每一间房间都装修成了不同风格。就连相邻民居的墙面上,都粉刷一新,几名画家准备“承包”下来作画。

 

文艺家农场成为传播乡村文明的阵地,图为艺术家江中潮为青年画家讲解绘画技巧。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浓郁的劳动、创作氛围,吸引了许多文艺工作者来此开展实地采风、创作和交流。画家梁岩来了、主持人谈笑来了,汉艺美术馆馆长、画家周文槟更是携夫人“定居”于此,参与到文艺家农场的劳作里去。

  文艺家农场迅速成为一所独特的“大讲堂”,不光将文艺浪潮“送”到村庄,更是将文明风尚“种”在田间地头,远道而来的学子可以在这里得到农事体验,附近的居民可以受到文艺熏陶。

  今年6月,武汉爱乐乐团到访文艺家农场,为村民们献上了一场听觉盛宴,演奏了《G弦上的咏叹调》《加沃特舞曲》和《梁祝》等经典作品。农场的小游园里,来参观的游客、附近的居民们围坐在周围,欣赏了这场“最接近观众”的交响乐音乐会。

  “我要好好学小提琴和钢琴,表演得像他们一样出色。”闻讯前去参观的硚口区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刘佳奇很受鼓舞。慈惠街八向大队打网台村村民张梦生感叹:“我从来没有在现场欣赏过这样的高雅音乐,希望他们常来。”

  今年9月以来,文艺家农场持续开展丰收节主题活动,在汉艺美术馆内举办农民丰收节主题画展,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和周边居民观赏。10月22日晚,武汉爱乐乐团再临文艺家农场,文明之声响彻田间……

  打造楼内楼外“公共客厅”

  让文明长青

常青花园“快乐驿站”志愿者带小朋友射箭。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提到楼道,你会想起什么?在常青花园第六社区,楼道对居民来说,是离家的第一步、归家的最后一步,更是住户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和谐邻里生活的重要一步,以居民“小家”共建社区“大家”。

  “瞄准靶心,稳住别慌!”上周末,第六社区17栋的一楼大堂热闹非凡,50多户家庭利用双休参与了居委会组织的公益课堂活动。不仅有“正中靶心”“弹力回车”“机器人搬运赛”小游戏,还有互动礼品。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玩小游戏,培养相互之间的默契,增进亲子感情。

  每逢周末,这样和谐温馨的场景都会在常青花园上演。据了解,第六社区是常青花园新建成投用的高楼层住宅小区。为了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凝聚文明共识,社区居委会以“家”为主题,将社区内的19栋住宅楼28个单元的一楼楼道,打造为楼栋居民的“公共客厅”,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每个“公共客厅”内,均设置有“快乐驿站”亲子空间和“图书漂流”书架,居民可以在“快乐驿站”里开展家庭活动,还可以将喜爱的书籍放到“图书漂流”的书架上与邻居分享。“公共客厅”让楼道变成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区之间的桥梁,已成为楼栋邻里间交流的平台。

  “平时到‘公共客厅’坐一坐,大家自然而然就熟络起来了。”第六社区15栋的居民杨慧敏对“公共客厅”的设置表示支持。为了维护“公共客厅”,居民们逐渐养成了文明习惯,相互督促着保持楼道里的干净整洁,该栋楼“公共客厅”桌椅设施安装好后,杨慧敏还主动捐了58本书。

  第六社区工作人员艾萍介绍,社区目前已组织了40名居民志愿者,参与到楼道 “公共客厅”的建设中,后期还将号召各楼栋更多居民自主维护管理“公共客厅”。

  不仅楼道有“公共客厅”,户外还有空间更大的“公共客厅”,参与人群范围也更广。常青花园第三社区书记白宓介绍,文化长廊所在的法治文化广场以第三社区四小区2万平方米广场为依托,还建有法治亭、法治人物长廊、法治景观石,巧妙融入法治名言、法治对联、法律典故等元素。据了解,全长仅36米的法治文化长廊,常青花园社区管理办公室就投入近25万元精心打造。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常青花园社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多举措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行动——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为主题,打造“公共客厅”,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社区上下形成了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围。

  “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全体居民都参与进来,把文明变成一种刻到骨子里的习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做道德风尚的传播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和参与者,我们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强、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和谐,常青花园这个大家庭也会越来越有温度。”常青花园社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

  恋湖社区每7人就有1名志愿者

  志愿服务增强“新旧”居民归属感

志愿者构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风景线。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戴东辉 摄

  “我希望办一个社区小集市”“我想组织一个徒步健身团”“我能帮文艺爱好者排练节目”……近日,在东西湖区金银湖花城社区志愿者“金点子”提案活动中,曾经参与过社区防疫工作的志愿者们踊跃发言。疫情期间,他们是小区楼栋的“守门员”“宣传员”和“服务员”;如今,他们重拾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要求,开始用自己的特长满足群众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

  金银湖街是东西湖区一个以外来人口为主的街道。这里不仅有中交二航局、航天科工等大型企业,还有数十个大型社区,常住人口超17万人。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量“新东西湖人”逐渐融入这片发展热土,对家园生活的眷恋和自豪感日益加深,不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金银湖恋湖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社区下辖有恋湖家园、黄金海岸等6个住宅小区及7家企事业单位。社区常住户数4661户、常住人口14007人,里面既有拆迁还建的“老东西湖人”,也有逐渐迁入的“新市民”,人员流动性强。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身份认同感,志愿服务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居民张林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金银湖街志愿服务总队队长。2015年起,张林就开始为社区居民解决各种生活困难,热心快肠的他和20多位退伍老兵一起建立了“兵哥哥应急救援队”,无偿为社区内发生的急难险情进行救助。截至目前,他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团队已累计提供了25000小时的志愿服务。

  25岁的常义磊是一名健身教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加入到恋湖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当中。除了捐款捐物、为居民做好生活服务,他还主动带头献血,获得了武汉血液中心颁发的无偿献血“热血团长”证书。疫情平稳后,常义磊又走向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推销滞售的西瓜等农产品。“我觉得很充实,因为能够为这座城市做点事请,帮助到别人。”常义磊说道。

  无私奉献、志愿服务的风气,在恋湖社区已蔚然成风。到2019年底,该社区的注册志愿者已有1950人,相当于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志愿者。恋湖社区还常态化开展了护湖志愿行动,从2012年起就成立了武汉市首个社区环湖护湖志愿服务组织,并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垃圾分类等环保公益宣传和教育纳入辖区青少年空间课程。社区还充分发挥专业护工和社区网格志愿服务团队的作用,积极开展助乐、助行、助医、助急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除老年居民的后顾之忧。

  今年8月26日,恋湖社区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四个100”先进典型暨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荣誉称号。“这个荣誉属于全体志愿者。”恋湖社区书记彭晴亮说,“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不同志愿群体的年龄特征和专业技能,开展更加细致的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常态化、精准化。”

  恋湖社区和花城社区的志愿服务,是临空港(东西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6月,全区共建立70个社区志愿服务站,各类社区志愿服务队327个,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8.21%。借由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志愿活动的广泛开展,临空港经开区为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市民提供了建设社区、服务社会的平台,充分地凝聚起群体力量与智慧,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巨大生机与活力。

  “护畅队”让学生安心进校园

  志愿服务引导文明之风代代相传

  身着绿色反光马甲,头戴红色志愿帽,带着“警校家”护畅志愿服务队(下称“护畅队”)标识的志愿者们,在车水马龙的吴中街上十分醒目,他们在路边迎接着每一位上学的学生,陪伴、护送他们安全进入校园。

“护畅队”接到上学的学生。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自从有了志愿者,这条街再也没有堵过。”送孩子上学的王女士表示,每天她只需把车停到路边,就有“护畅队”志愿者护送孩子进校门,她可以快速驶离校园区域。

  据了解,这支成立于2018年的护畅志愿服务队由吴家山第四小学学生家长组成。“护畅队”负责人吴家山第四小学政教主任陈捷介绍,每天早上7时,当日轮岗执勤的6名家长就会就位,提供长达1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毫无怨言,大家都自觉提前10分钟到岗。”作为负责人,陈捷对现在常态化的志愿工作倍感骄傲。

  “在筹备‘护畅队’初期,学校非常重视,可是家长无人问津,老师倍感无力。”陈捷深知组建“护畅队”的重要性,为了尽快推进队伍成立,她发动老师统计了全校开车家长的人数,召集班主任集中观看学习示范学校短片,“只要家长们愿意出一份力量,孩子上下学安全,学校交通畅通无阻,大家都能双赢。”在陈捷的努力下,第一批志愿者由家委会代表组成,经过交警部门培训后上岗,“护畅队”刚运行不久,收效明显,前来报名的家长陆续增多。

  陈捷对2019级毕业生张珺琀的父亲张文宽印象深刻,在连续2年的志愿服务中,张文宽的出勤率高达90%。“我就是举手之劳,‘护畅队’让孩子们更安全,我何乐而不为呢?”张文宽在“护畅队”就像一名队长,为每一个新加入的志愿者提供培训指导。而让他最开心的是,志愿服务也让女儿为他骄傲,从内向的个性慢慢开朗起来,变成一个有自信小女孩。

  活跃在街头的不仅有“护畅队”,还有一支“晨夕”交通劝导志愿队,这支活跃在临空港街头志愿队到今年已是第9个年头,平均年龄在60岁的志愿者们成了上下班高峰期的一道靓丽文明风景线。

  “队员大都是退休的老人,平时接送孙子上学,志愿服务再发挥余热。”“晨夕”交通劝导志愿队队长李娜认为,高龄志愿服务者在劝导行人时往往更有耐心和威信,她常说,“我这大的年纪都知道遵守规则,年轻人懂得道理应该比我多。”

  李娜的儿子赵兴辰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对志愿活动耳濡目染。去年刚上大一的他,用爱心献血的方式为自己的成年礼留下纪念。“一想到能帮助别人,我就很开心。”赵兴辰还是“小桔灯”志愿队队员,经常在火车站为旅客提供行程指引帮助。

  今年,就读于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赵兴辰,从媒体上得知临空港需要高新科技人才时,与父母商量后,转去了微电子专业就读。他表示:“从小在这片土地成长,长大要为这片奋斗。”7月,赵兴辰再一次参加了爱心献血,立志将母亲志愿服务的文明之风代代传承下去。(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蔡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