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焦点大图

武汉:文博“大餐”有趣有料 博物馆成为“流量担当”

2019-05-20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武汉博物馆青铜器修复讲座吸引不少小朋友参加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博物馆里只能看文物?当然不止于此!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围绕“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这一主题,全市博物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5月份,共新策划制作、引进展览和巡回展览30多个,各类社会教育活动60余场。市民可网上看展、免费鉴宝、手工制作,甚至亲手体验文物修复……亲身体验更富活力、更多联通、更加好玩的博物馆,文物真正的“活起来”。

  自2013年以来,武汉市博物馆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博物馆总量已达116家,其中行业博物馆44家,民办博物馆44家,形成了国有博物馆为主干,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博物馆种类不断丰富,红色主题、科普类、艺术类、专题类博物馆百花齐放。据统计,全市博物馆免费参观人数由6年前的550万人次,跨越式增长至1100多万人次。

军运会吉祥物“兵兵”带领观众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图片来源:辛亥革命博物馆

  博物馆是城市客厅,是城市的文化祠堂。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延续了城市文脉,彰显了城市魅力,展现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梳理2019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可以看到,武汉市博物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更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在传承文化、加强互动、走出馆外、传播形象等方面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传承文化

孩子们在博物馆电子屏幕上学习书法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博物馆:可触摸的青铜器

  “超声波仪器不仅用来洗牙,也能用来洗文物。”5月18日,在武汉博物馆教育空间,80后修复师鲁茜现场为小朋友们开讲《青铜文化与青铜器修复》,介绍两河流域文明青铜器和我国早期青铜器,商周时期我国冶金和青铜器铸造工艺及水平,范铸法制作青铜器的技术步骤,以及青铜器修复的技术流程。“文物修复就像是医生诊疗,先找病因、确定治疗方案、最后动手术”,鲁茜说,而且修复中真的会用上手术刀。

  讲座中,修复师还邀请小朋友上台,触摸青铜器、模拟古代礼仪、体验青铜器修复。

  这个教育空间历经一年多的改造,5月18日正式开放。据介绍,作为公众教育基地,武博教育空间面积约800平方米,由青少年互动区、教学体验区、交流展览区等功能区域组成,可同时容纳600人。清新、明快的环境色调,融合馆藏资源,蕴含武汉本土特色的互动设计,拓展武博公共服务功能,扩大公众教育的辐射力。

  同时展出的《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陶韵瓷魂:中国陶瓷文化巡礼》《丝路霓裳——哈密清代维吾尔服饰展》也从历史细节入手,带观众回到那个时代。

  武汉革命博物馆:红色故事宣讲大赛正式启动

  5月18日上午,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主办的“共和国故事汇——武汉市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启动仪式暨“纪念武汉解放七十周年红色故事分享会”活动在武汉革命博物馆举行。“共和国故事汇——武汉市红色故事宣讲大赛”旨在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充分发挥全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力求推出一批感染人、教育人的武汉红色故事,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讲解员队伍。启动仪式后,武汉党史宣讲团成员和革命后代们在现场分享了4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引起观众的强烈震撼和共鸣,让人为之动容、肃然起敬。

“武汉市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上表演的舞蹈诗画《昂首阔步中国梦》 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八办”武汉旧址纪念馆:你好,守护者

  5月18日,八路军办事处武汉旧址纪念馆在汉街文华书城开展了“你好,守护者”讲座活动,邀请武汉地方志专家张道旺和武汉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志和开讲。

  张道旺从武汉抗战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抗战英雄姓名命名的道路为线索,向在场观众分别讲述了在武汉抗战中郝梦龄、张自忠、陈怀民等民族精神“守护者”的故事。

  高志和则从自身出发,以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身份,讲述自己如何传承武汉特色文化和城市精神,并现场示范面塑艺术。

关键词:走出馆外

“名舰课堂”进校园 图片来源:中山舰博物馆

  中山舰博物馆:“博物馆在移动”

  5月18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在移动”项目正式上线,项目汇集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旨在打造博物馆聚合式平台,以博物馆视频专区的形式,呈现各馆综合介绍、珍贵馆藏、精品展览、特色讲解、社教活动、文创产品、建筑空间等内容。中山舰博物馆成为武汉首家上线“移动”的博物馆,全国观众都可通过手机参观该馆。

  据介绍,这个项目以视频展示为主,通过博物馆上传的长至30分钟、短至5分钟的视频,用户可以“零距离”观赏博物馆展览及活动。在短视频互动区,讲解员、用户都可上传视频,了解他人对博物馆的体验和感受,实时互动。上线首日,中山舰博物馆浏览量名列前茅。

  据了解,近年来中山舰博物馆探索各种方式推动博物馆“请进来、走出去”,如到商场开展社教活动、邀请主播报道等,希望将博物馆推向更多观众。

  辛亥革命博物馆:“云端”上的展厅

  怎样让文物“活”起来?辛亥革命博物馆用未来的手段传承传统,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基本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搬到互联网云端,为观众打造一座身边的博物馆,足不出户,即可观展。

  什么是“云端展览”?通过一部手机、一个平板、一台电脑,辛亥革命博物馆“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览一展厅至五展厅的全部场景、展览内容都可清晰看到,一览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5·18活动当天,到馆观众还体验了VR观展:观众佩戴VR眼镜,通过感受分屏效果,体验重力感应,进行沉浸式体验。

辛亥革命博物馆“云端”上的展厅 图片来源:辛亥革命博物馆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将展览带到馆外

  5月17日,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展览带到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展出,与东湖高新区共同举办“传承红色文化 共筑青春光谷”主题活动,数百名青年创业者、大学生在展览中重温百年前激情岁月、在创业分享中激发创业理想。据介绍,该馆近年来通过巡展、讲座、社教等方式让博物馆“走出”场馆,每年馆外参与活动的观众人次已超过到馆人次。

  参观展览后,武汉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大二学生孙岳宏表示,展览很有贴近性,“以前不知道它在武汉也有这么大的影响”,常去逛省博、武汉科技馆的他说,看过展览后,很想去八七纪念馆参观。

  东湖高新区组织部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签署协议,将其确定为“东湖高新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副馆长王玲介绍,限于场馆面积、周边设施,每年到馆参观人次稳定在13万人次左右。近年来,该馆挖掘自身资源,把红色文化传承推广到更多人群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与80多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一年开展巡展、讲座、社教等活动近50场。

关键词:加强互动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推出沉浸式参观体验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快闪、情景剧贴近年轻人

  5月,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拍摄了“我和我的祖国”红色快闪短视频,告白武汉故土,歌唱祖国母亲。该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于5月13日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热闹非凡的江汉路步行街上,纪念馆职工倾情演唱着耳熟能详的歌曲,从激情洋溢的《国民革命歌》到真挚朴实的《走进新时代》,再到饱含深情的《我和我的祖国》及《歌唱祖国》,欢快的舞步、熟悉的歌声迅速吸引了江汉路步行街上的行人,大家纷纷停下脚步,挥舞着工作人员发放的五星红旗加入进来。

  据介绍,该馆试图通过这一新颖的活动形式,构建纪念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加强纪念馆与公众间的深入联系,更加生动地传承红色根脉,讲好红色故事。

  5月15日,该馆推出以“1927年,革命的大武汉”为主题的沉浸式参观体验活动。活动采取纪念馆讲解与舞台剧相结合的方式,将讲解与表演、观展与观剧、场景与情景多层次融合。演员们身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服装出演,形象明亮鲜活、剧情生动感人,观众进入展厅的那一刻便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回到1927年那个群英汇聚,风云蒸腾的大革命中心——武汉,强烈的带入感使观众沉浸其中。

  首次体验的高校师生评价,演员表现有张力、服装道具制作细致,能感受到历史的原貌。

  江汉关博物馆:打印自己

  5月18日,江汉关博物馆的“立体成像——3D科技&传统泥塑”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新奇不已。艺术家吴庆永带来3D打印与传统泥塑融合的手工活动,观众在雕塑家的带领下,体验扫描、看到自己的3D模型生成的数字化个人形象,跟雕塑家一起对模特进行塑型。

孩子们变身“小小考古人” 图片来源: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小小考古人

  5月18日,在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互动体验区,亲子家庭体验模拟考古、拉坯体验、泥条盘筑等活动,变身“小小考古人”和“制陶小工匠”,也了解了更多公众考古知识。

  晴川阁:大家一起做手工

  5月18日上午,通过微信报名参加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绽放在发间的荣华——仿绒花制作DIY”活动的20名观众已经就坐,不少女孩还特意穿上了别致的汉服。宣教部老师科普了绒花的由来、习俗以及制作过程。经过了1个多小时的动手环节,大家完成了自己的绒花作品。

[责任编辑:肖偲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