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焦点大图

武汉:寻访我们身边的“大城工匠”

2016-04-29 武汉文明网 字号:[][][]  转发

“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国,离不开天马行空的“磅礴才气”,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独具”。2016年的春天,工匠精神第一次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工匠精神、呼唤匠心归来,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自古就崇尚工匠精神。今天,在我们身边,更不乏秉持工匠精神之人: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看似是非常普通的钳工、电焊工等,却用精湛的技艺、专注的精神,参与着我国最尖端的科技项目。

  “五一劳动节”之际,武汉文明网聚焦“身边的大城工匠”,带你走近这几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工匠”,致敬这些坚守内在、坚守创造的人们,让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每个人的职业追求,让中国制造更加自信地傲立于世界。

  刘佑年:“金耳朵”让编钟之声传遍全球

  人物档案:“金耳朵” 全国劳动模范、高级工程师

  从1992年开始,刘佑年就开始了编钟调音之路。普通人能听出哆、来、咪,他却能听出“哆”与“来”之间的1/20,因此被称为拥有一双“金耳朵”。从翩翩少年到满头白发,在追寻先祖们铸制编钟技艺的路上,他用精准的技艺坚守着“铸钟王国”,让原本属于宫廷的美乐,为当今广大劳动群众共享。

刘佑年在试音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震惊世界,历经2400多年的编钟重见天日。编钟出土后,文化部专家们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进行测音,还在现场演奏了一曲《东方红》,千古绝响举世皆惊。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等地都能欣赏到编钟演奏,《编钟乐舞》更是演绎到了世界各地。其实,这些公开露面的编钟都是武汉江城的专家们“克隆”出来的“高仿”品。用最古老的手艺,让千年编钟重现金声玉振的是一群“江城铸钟人”。这当中,就有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年近六十的高级工程师刘佑年。

  “要把编钟做得形似并不难,但是要做到一样精美,说实话,现在我们的手艺还达不到2000多年前的水平。而要与原编钟的发音一模一样,更是十分考验手艺。”古人用“陶范法”铸造了编钟的外形,它内在音符是工匠用耳朵听出来、用石头磨出来的。遗憾的是,古人没把“怎么磨”这项技术用文字记录,传承后世。

江城铸钟人

   1992年,刘佑年就开始了编钟调音之路。调音,是要在打磨过程中,调整好钟体姿态,调音师拿着砂轮机,磨一阵,用机器测量一下,再磨一阵,再用机器测量,直到磨出符合标准的乐音。特别是“曾侯乙编钟”,在几千年前就实现了“一钟双音”的伟大创举,这种复制对编钟材质的配方、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要求严格比例才能实现,对打磨功夫要求极高。普通人能听出哆、来、咪,而刘佑年却能听出“哆”与“来”之间的1/20,因此被称为拥有一双“金耳朵”。 

  操作车间里,砂轮机摩擦钟体的声音震耳欲聋,铜粉也四处飞散。“走出车间,人的眼圈都是绿色的。铜粉粘在身上,奇痒无比,和汗水混合,皮肤上就长满红疙瘩。”刘佑年说,很多人吃不了苦,中途放弃了,可他凭着对这项工作的喜爱,坚持了下来。 

  自八十年代初,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与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究、通力合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编钟的制作方法。刘佑年带领工友,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由刘佑年亲自接洽的项目——编钟墙至今悬挂在“奥林匹克主题公园”里。从奥运会开幕至今,全世界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目睹中国青铜编钟的风采。 

  湖北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常州春秋淹城等地都有经刘佑年的手制作的编钟。他还带领的团队研制并开发了商铙、音乐编铃,西周的四虎鎛钟,春秋秦王鎛钟,战国编钟、移动编钟钟琴、勾鑃,东汉的编錞于,清代的圆编钟,国外的西洋乐钟等产品,进一步弘扬了我国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神器——编钟。 

  徐恭义:开辟中国悬索桥新时代

  人物档案:软件工程师出身的桥梁专家 “无桥不欢”,誓言“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桥梁”。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获得者、武汉市、湖北省、铁道部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专家、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15年度杰出成就奖”

  作为总设计师,他主持设计了澳门西湾大桥、柳州红光桥、东莞双层公路大桥、滨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等12座大型桥梁;作为项目负责人,他设计了汕头海湾大桥、西陵长江大桥等20座不同类型的桥梁。不让桥梁“千桥一面”,不断探索桥梁设计的顶尖技术。秉承这一理念,他的代表作西湾大桥已被视为澳门新地标,作为世界第一座双层承载无隔板箱形梁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这座桥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

武汉建桥技术先锋徐恭义

  鹦鹉洲长江大桥的橘色桥身、挺拔的桥名题字、两条观景人行通道的设置、专门的观景平台,自设计之初,精雕细琢便赋予其中。

  施工中,每周的无预警“飞行检查”时刻督促项目全面持续精细化管理;投入使用后,它不仅仅是承载交通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市民观光场所,武汉的桥梁也不再“千桥一面”。如今,不少市民登上观景平台,感叹武汉又多了一个“登高探景”之处。

  鹦鹉洲大桥的设计者徐恭义,赋予了大城武汉另一种精细之美。他还表示,会继续将城市景观和建筑的多功能规划归入设计中,给市民带来更丰富体验。

  徐恭义出成绩早。1988年,刚大学毕业四年的他,就和设计院电算组组长林国雄,共同编制了大型桥梁设计电算程序——《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综合设计程序》,那时他的身份还只是软件工程师。该软件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推广应用于铁道部四大勘测设计院,随后又向国内公路、市政等20余家大型设计院转让,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公路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桥梁设计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恭义支持设计的武汉鹦鹉洲大桥

  此后,徐恭义又独立完成了国内第一个铁路预应力梁顶推计算程序,和斜拉桥正装与倒拆计算分析程序。后者成为大桥设计院后续开发斜拉桥计算程序的初始版本。

  1990年,大桥设计院设计大师杨进带队首次参加市场竞争——广东汕头海湾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总承包的全国招标。三轮辩论后,大桥院在4家竞争者中胜出。评标结束时,业主忽然提出:“能否将中标的斜拉桥设计改为悬索桥?”当时国内尚无悬索桥建设经验。杨大师回答:“作为桥梁设计者,只要提供需求的平台,任何技术困难我们都应去克服。”

  这句话让徐恭义记忆深刻。那时,他刚担任该桥混凝土主梁的分项设计负责人。同类悬索桥在国内外无先例可借鉴,只能间接学习国外相似范例,自己消化吸收再创新。经历4年钻研和技术攻关,终于圆满完成。

  汕头海湾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大跨度现代悬索桥,其预应力混凝土主梁跨度居世界第一,10余项技术国际领先,开辟了中国现代悬索桥时代。以此为基础,在先后设计了西陵长江大桥钢箱梁悬索桥、贵州4座混凝土板梁悬索桥等不同风格悬索桥后,徐恭义和老师杨进,已成为中国悬索桥的设计权威。

  2004年建成的澳门西湾大桥,是徐恭义的设计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一贯的设计理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今天,西湾大桥因兼顾交通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已被视为澳门新地标,经常出现在当地邮政、官方网站及民间庆典的背景图案上。而作为世界第一座双层承载无隔板箱形梁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西湾大桥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大桥竣工时,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主持了落成典礼。

  徐恭义仍在向桥梁设计的顶峰冲刺——目前他正在设计特大跨度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和镇江五峰山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两用长江大桥。

  徐启汛:“坏表终结者”深藏功与名

  人物档案退休职工、“坏表终结者”,1994年获得“武汉市商业优秀技术(服务)能手”称号

  在武汉市中山大道兴业里巷口,曾经的时代钟表商店被如今的大洋百货、王府井百货取代,街对面的手艺人徐启汛,却在修表的行当里坚持40余年。他工艺精湛,能让一个个“睡着的表站起来”。其绝活“栽擒纵轮”,是在眉毛粗细的轴尖上打孔穿丝,精细程度堪比心脏搭桥。

 

徐启讯登市民大讲堂,讲述了自己40余年精益求精修表的故事

  “徐师傅,我有一只上世纪80年代买的表,一直没修好,能找您吗?”“没问题,你拿来我帮你想办法。”在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兴业里巷口,有一家老修表铺,总是不断有人光顾。店铺的主人叫徐启汛,是一名拥有40余年修表经验的老技师。附近的人都知道,他工艺精湛,能让一个个“睡着的表站起来”。

  修理钟表是个细致活儿。钟表里的小零件,拆下来都是极小的,徐启汛每天都拿着镊子,小心翼翼的用溶剂油清洗,酒精灯烘干,然后修理。钟表修理里有个词叫栽轮子,其精细的工艺程度,就类似于在眉毛上打一个孔,把一根头发放进去。这就是在修表业里,鲜有人能做的绝活“栽擒纵轮”,精细程度堪比心脏搭桥,但徐启汛做到了。

  问及是如何练就好手艺时,徐启汛用一个“勤”字回答。1972年,18岁的徐启汛到武汉亨达利钟表行工作,刚进亨达利,徐启汛被分配在柜台卖表带,“我做梦都想学修表,长期申请,领导都不答应。”不得已,他决定自学。站10年的柜台,徐启汛用业余时间学会了钟表构造、拆装等基础知识,店里进进出出所有的钟表货号、说明书,他也烂熟于心。凭借性格勤奋不怕苦的优势,他最终打动了车间主任,并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表业能手。

  2003年,他退休后离开了钟表行,在中山大道兴业里巷租了个小门面,继续老本行。十多年来,他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武汉修表业中的一块招牌。

  为了保护眼睛,十几年来,他几乎不看电视。顾客送来修理的钟表,不管多难,徐启汛一定想着法子修好。

  有一回,一个年过七旬的爹爹,跑遍三镇寻觅修理店无果,气喘吁吁地拿着表找他修理,徐启汛帮他修好了。后来,爹爹又带自己的女儿来光顾。徐启汛不仅修表质量好、价格还公道的美誉,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许多人慕名前来。

  多年来,眼见着他店铺周围,曾经的时代钟表商店渐渐被大洋百货、王府井百货取代,但他的摊位总是不断有人光顾。他说,自己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让一个个“睡着的表站起来”。

  “现在手表的新款不断推出,我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坐以待毙。”徐启汛说,自己一生信奉“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才能精益求精。

  吴何庆:模型空间里的“魔术大师”

  人物档案:武汉某重型机床公司模型工 憨厚寡言、朴实无华却拥有七窍玲珑心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人技能史册上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

  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奋战在机械模型厂生产一线,只是普普通通的模型工,但就在这样基层的岗位上,他先后设计和制作了多种高精尖机械产品的模型,为企业创造巨额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为企业代表中国出口铸件产品保驾护航。业界称他为模型空间里拥有七窍玲珑心的“魔术大师”,同行无不赞叹:“八年能出一个模型工,十八年也出不了一个吴何庆!”

 

2015年12月29日,全国第十二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吴何庆荣获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

  从进厂接触到木模型的第一天起,吴何庆就对铸件模型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一门心思扑在了钻研图纸和摆弄模型上。模型制作不同于一般机床操作,对模型工的立体空间思维和全局敏感度要求非常高,许多新入行的员工常常耐不了寂寞,干不了几年便抽身而退。而吴何庆却凭着灵巧的双手、勤学多思的头脑和肯于钻研的精神逐渐成长为同行中的佼佼者。面对各种模型制作难题,他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博取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操作方法。同行人士无不赞叹:“八年能出一个模型工,十八年也出不了一个吴何庆!”

  风力发电机中,AV63的机壳是重要组成部分,此模型原由某公司提供,但经此模型铸造后的产品质量、精度均不能达到目标要求。2012年,该模型将原来的组芯模改为工厂从未生产过的实样模,这下可让机械模型厂的技术人员犯了难。此时,“有难题就找吴何庆”早已成为了模型车间的一句口头禅,吴何庆当仁不让地接下了这一攻关难题并创造性地将老工艺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产品出来后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2014年4月,在武重集团新产品风电轮毂类模型的项目攻关试验中,吴何庆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模型制作原理进行数次研究分析,一一找出了影响模型制作的重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防范措施,最终通过仿样和泡沫模确定了制作方案,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制作周期,提高了模型质量与产品合格率,为产品出口保驾护航。

  作为企业工人骨干,吴何庆于2000年至2002年被派驻日本研修。在日本研修时,他将自己的模型制作经验与日本的模型制作方法进行巧妙结合,成功制作了精密阀体模型,该模型尺寸误差为零,受到了日本企业的高度赞扬。当时正值武重发展的低谷时期,工人工资普遍很低,日本企业高薪挽留,吴何庆却婉言谢绝:“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人要懂得感恩,是武重培养了我,没有武重,我不可能有出国研修的机会,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手艺,我选择回国回到武重。”

  回国后,他重返生产一线,将在日本学到的知识经验大胆地用于实践,处处都迸发出各种大胆的构思和创想。面对车间模型工有些青黄不接的苗头,吴何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恰逢此时公司出资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吴何庆技能工作室”,他积极组织工段里的年轻人学习模型图纸和工艺规程,手把手地向他们讲授模型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以及遇到问题如何处理。他还将自己多年来摸索出来的一套模型制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模型工。

  吴何庆先后培养学徒12人,其中有4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徒弟们在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比赛中获奖。而他本人,除了荣获全国、湖北省、武汉市三级“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外,更是荣获工人技能史册上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而这位有着七窍玲珑心的“魔术大师”,在现实生活中,仍是一名少言寡语、朴实无华的普通工人。

  “小鬼”朱郭亮:最年轻的钳工状元

  人物档案:人小鬼大,国家技术能手,各项职业技能比赛钳工界冠军

  他的师傅赫赫有名,是武汉市职业技能大赛三届钳工状元、湖北省首席技师周虎;人小鬼大的他18岁入行,22岁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技师,24岁获得“国家技术能手”称号,并在武汉市第十八届职业技能大赛钳工比赛中夺魁。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青年工人的成长成才轨迹。

朱郭亮在车间工作中

  在武汉,有三家兄弟单位携手打造武汉船舶的精工品牌,成为中国船舶行业的重要支撑,让武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公务船、工程船和海工装备建造基地,而他们出口的船用配套设备,同样代表了武汉制造的优秀品质。

  朱郭亮就是其中一家船用企业液压机械部的一名装配钳工。眼光独到,常常不走寻常路,热衷于创新。公司在研制新型产品时,担心现有设备无法保障理论精度,不断地组织技师们商讨解决办法。朱郭亮却一反谦虚的常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保障产品设计性能,不能一味依赖零件的加工精度。但这一说法并未被接受。

  令人诧异的是,熬了三四个通宵,朱郭亮愣是摸索出一套通过装配过程中的检测、调整、修配等手段,找到保障产品设计性能的方法,并且一次性通过了实验,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

  随着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朱郭亮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装配工作,在工作中,他都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以“精品”的标准完成任务。在国家某重点产品装配工作中,朱郭亮前往某地配合实验,在装配过程中,他发现其他公司生产的产品有问题,导致公司与对方公司产品装配始终达不到技术要求,朱郭亮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是谁的责任不重要,客户的利益最重要”,他及时与相关公司沟通,配合对方解决了症结,最终圆满完成了装配任务,得到了客户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在自身不断成长成熟的同时,朱郭亮也用其肯学肯钻、敢打敢拼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青年员工,他所在的班组已经成为公司专啃“硬骨头”的重点攻关小组。在他的榜样带动下,一大批年轻的高级技师、技术能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船机青年正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多年以来,朱郭亮以高度的责任感,精湛的业务技能,先后完成多项重点产品装配任务,并保持了100%的一次产品交验合格率,成为公司质量免检个人。

  结语:

  “十三五”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决战决胜的五年,武汉肩负国家重托。“十三五”是为“武汉2049”立柱建基的五年。精准理念、工匠精神,成为新的工作状态。

  今天的武汉,已从打造功能进入到提升功能和改善品质并重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不只是城市建设的新阶段,也是城市各方面发展的新阶段。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就是对工作状态提出的新要求。经济升级,互联网时代创新,本质特征是精准精当;城市升级,百年工程必须精雕细刻;民生升级,解决群众问题,满足群众需求,务求精确到位。  

   面对新阶段,新要求,武汉将会全方位来一场精细化革命,做每一件事都切中要害,精准到位,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精准理念、工匠精神,不仅应当贯注到工作之中,还应当成为武汉城市品质的构成要素,坚持历久,成为武汉人的一种特质。(武汉文明网 卢娟 黄文)

 

  

[责任编辑:荣怡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