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建动态

武汉市新洲区“城管革命”下到村湾

2012-11-06 中国文明网武汉站 字号:[][][]  转发


村组保洁员在捡拾垃圾

  没有了五颜六色的墙体广告,代之以粉葺一新的白墙黑瓦;没有了杂芜的门前菜地,而是整齐精致的小游园。生活在这样整洁的村庄,村民们以前垃圾随手扔的习惯也发生改变,开始习惯于装进垃圾桶,倒入收集站。

  “我们这口池塘,以前就是个垃圾堆,各种东西都往里面丢,一到夏天臭得很。”11月5日,站在经过清淤治理的武汉市新洲区旧街洪山村当家塘前,村支书李春和颇为感慨。

  李春和将眼前的变化,归功于“城管革命”下乡。

  留守老人当起了志愿者

  位于武汉市新洲中部的汪集街魏嘴村,生活着1460户近3000人。村民魏敏说,以往11月份,只要一刮风,尘土漫天起舞,红红绿绿的塑料袋四处飘散。

  而今年,门口原来的菜地已成为小游园,种了兰天竹、鸢尾和果树,还布置了健身器材;每天都有保洁员准时在门口收走垃圾袋,清扫生活废弃物。

  魏敏说,现在邻居们都养成了习惯,除了自己家里的卫生要做,还要把门口公共卫生做好,“垃圾不能到处丢,要丢丢到垃圾桶。”

  不过,在刚刚进行村湾整治的时候,村民们可不这样理解。汪集街城管办主任易新建说,当时村民们认为,“城管革命”是城里人的事情,和农村人没有关系。

  到如今,“城管革命”效果出来了。不用再动员,部分村民还当起志愿者。80岁的魏顺六老人说,自己每天都要打扫打扫门口,要不心里不舒服。

  生活污水净化后再排放

  旧街洪山村,地处新洲东南部,大广高速从该村穿过。李春和说,现在村里的污水都通过统一管道排放,并设有简易的净化设施,污水净化后再流入河里;原来的垃圾坑,清淤后成了美观的当家塘。

  今年7月,投资20多万元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成,日处理污水50吨;9月15日,原来的垃圾坑清淤修浚,变成30多亩的当家塘,引入清水,不仅养鱼,附近村民还经常到塘中洗菜。

  “农村要环保,青山绿水好。”李春和指着挂在池塘边的横幅说,以前城里人强调环保,现在农村也要搞。

  他介绍,现在全村8个自然组,每组配置保洁员2人,沿村公路另外配置2人,保洁员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不仅村里搞干净了,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新洲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新洲区有156个村开展了污水拦截收集工作,以前生活污水排放无人管的现象,正得到有效治理。

  据新洲区城管局统计,仅今年1-9月,全区村湾共建垃圾池3376个,配置保洁人员540人,清理各类垃圾760吨,植被绿化近14000平方米。

  “‘城管革命’下乡,本质上是将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延伸到农村。”武汉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投入不算太大,但效果很好,已引起农村村容、农民生活习惯等连锁反应。(长江日报记者罗京 通讯员黄建兵 实习生葛宇飞摄 叶志卫提供)

  城市管理  理念的延伸

  亲自到这片土地上走一走,它可能会颠覆你的印象。这里不再代表落后,不再充斥破旧,这里有整洁的房屋、清澈的池塘,这里有人们火热的生活。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演进,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管理问题浮现出来。大量瞬息万变的信息需要处理,常规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城区的发展,不能适应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需要,必须在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手段等多方面改革创新。

  新洲的尝试,体现城市管理观念的拓展和行为方式的延伸。这是城市治理经验的再创造,也是契合新城区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精准化、信息化、动态化、综合化和长效化,城市治理在更大的视野里铺展。

  管理是从人出发、以人为目的的一项工作。尤为重要的是,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应始终以民众的满意度为标准,致力于创造自然、优美、洁净、舒适、有序的人居环境。(评论员 岳源)